钱江晚报:金婚如何纪念?退休教师夫妇签署遗体捐献志愿书

发布时间:2019-09-19发布者: 浏览量:

 

    相伴五十年,得了胰腺癌的妻子催促丈夫,了了这桩心事——杭州师范大学一对老师的金婚约定:捐献遗体。


    昨天,在杭州师范大学西斗门校区的一楼教室里,78岁的沈慧麟在一张《浙江省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志愿书》上签下名字。

 

    沈慧麟和爱人王德琳都是杭师大的退休老教师,今年是他俩结婚50周年,在金婚之年,这对老教师做了一个早在10多年前就商量好的事情:将人体器官(遗体、组织)全部捐献。“去年,我爱人查出了胰腺癌,身体不太好,她最近总是催我赶紧办好这件事。了却了这一桩心事,也是我们夫妻俩最后的约定。”沈慧麟说道。


厚养不葬,品德传承更有意义


    签字当天,由于身体原因王德琳没来,沈慧麟一人到场。沈老个子不高,一只黑色皮包斜挎着,一身灰色衣裤干净整洁,大步走进教室。

 

 

 

    老人的逻辑非常清晰,声音也是中气十足。沈老说道,“最初的触动,来自于我母亲。她死后就没有修坟造墓。早在上世纪60年代,母亲就和我们讲,死后从简。”沈慧麟的母亲是一位退休工人,文化程度不高,但她善良、俭朴。

 

    母亲是在92岁那一年走的,骨灰被洒在了钱塘江里。当时,沈慧麟夫妻就讨论过这个话题,觉得自己应该比母亲更进一步,离开人世的那天,遗体无偿捐献出去。于是“厚养不葬”这个理念就一直被这家人所接受并提倡。

 

    捐献遗体这个想法,几年前,夫妻俩就和家人说了,小辈们也表示支持和尊重。沈慧麟说:“我们不要给小辈添麻烦,不用举行追悼会,不用修坟造墓,每年也无需上坟,把好的精神传承和延续下去,不是更有纪念意义?”


相伴50年,携手游过五大洲


    都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对于沈慧麟和王德琳来说,他俩真的很有缘。婚前,两人已经是亲戚,沈慧麟笑着说:“我哥哥娶了我爱人的姐姐,我们就这么认识了。”

 

 

 

    泛黄的结婚证,一直被老人珍藏着,本子上没有一个破角。证书被正面写着“计划生育、勤俭节约”八字标语。证书里面,当年27岁的沈慧麟和25岁的王德琳于1969年9月15日自愿结婚领证。“今年是我们结婚50周年,也就是金婚。很早之前,我们就决定,到金婚的时候,来做这一件事情,感觉更好。”这一辈子,除了最早工作那些年,他俩从来没分开过。

   

    1978年,那时的杭州师范学院,他们当时正在招聘,王德琳一心想回到家乡,就报名入职了杭州师范学院。那时候,沈慧麟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工作,分隔两地,到底去杭州还是去上海,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还是沈慧麟于1982年,从上海来到杭州,也一并入职该学院。

 

    自此,两人一同上下班,再没分开过。杭州师范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处长告诉我们:“两位老师是我们学校出了名的恩爱夫妻,形影不离,几十年携手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退休后,一起上老年大学,一起旅行。”


噩运突降,满足妻子的愿望


    但有时,命运就像个调皮的孩子,总在不经意的时候,把美好摔碎一地。

 

    “听说您老伴身体不太好?”面对这个问题,侃侃而谈的沈慧麟突然不说话了,眼眶泛红。

 

    2018年4月30日,他们结束了日本的旅程,回到杭州后参加体检,被告知王德琳患了胰腺癌。并于5月24日做了切除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能用的药都要用。“我们现在就想着,过好每一天。”

 

    沈慧麟说:“最近,王老师身体越来越差,她总是催我,想早点把捐献遗体协议签了。”

 

    医者父母心,师者何尝不是,枯叶化泥更护花。沈慧麟说,“我和王老师都是学理科的,我教物理,她教化学,除了要教理论课,还要指导实验课,做实验是需要一定的实验条件的,杭师大医学院的学生们做医学研究时,自然也要有相应的条件,等我们死了以后,能够将遗体捐献给学校,用于医学教学、研究工作,也算是为学校做了点小事,我们觉得很有意义,也很高兴。”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