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泽宇
“1500公里以外的一个生命需要你拯救,你会怎么办?”天子湖镇的小伙子琚长辉面对这个问题,没有一丝犹豫。 昨天上午,他匆匆赶往浙江省中医院,开始接受为期4天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剂注射,为造血干细胞捐助做准备。
琚长辉是位退伍军人,2013年至2015年在广东服役。部队曾统一采集血样,他的血样被录入了中华骨髓库。去年12月,广东省红十字会向他发出求援——一名再生性造血障碍患者与他的血液匹配。
“也不是没有犹豫,毕竟我是独子,怕父母担心,所有事情都是瞒着他们做的。”琚长辉“坦白”道。在确定捐献不会造成身体危害后,他坚定了救人的想法。为让对方获得最好的造血干细胞,他从凌晨睡觉的“夜猫子”,改为每晚10点前按时入睡;从甜辣不忌口的“重口味”,到每餐只吃些清汤寡水;从朋友聚餐必喝酒的“性情中人”,转变为滴酒不沾身…那段时间,亲朋好友们都以为他病了,纷纷要他上医院去看看。
今年4月,县红十字会通知他已完成初筛,需重新采血,完成更精确的高分辨配型。但检测要前往湖州,相关流程也要多次前往,事情眼看就瞒不住了,琚长辉鼓起勇气将事情向父母和盘托出。果不其然,他的父母当时就梗着脖子和他吵了起来,“要是去献,就别再进家门!”
吵架,源于父母亲的爱。接下来连着三个月,他只能耐心细致做父母的思想工作。7月,他作为唯一的高分辨配型合格者,即将接受前期体检,矛盾更加激化。“你们设身处地想想,如果我是患者,你们会怎么想,而且我是预备党员,是退役军人!”面对家庭带来的压力,琚长辉的一席话说得掷地有声,他的父母也被孩子这股子韧劲说服,从反对变成了支持。
正当他为捐献做准备时,难题又接踵而至。因为患者病情加重,错过治疗时间点就不能再做移植,原定于10月的捐献提前到了9月末。9月22日得知消息时,琚长辉已谈妥协助海宁一所学校军训的事宜,正准备动身前往。面对突然而至的变化,他当即和校方协商,放弃了工作安排,“这么长时间都走过来了,怎么可以在最后一环出岔子!”他说,相比需要挽救的生命,任何个人工作上的让步都显得理所应当。
当天中午11点,医生为他注射动员剂时,他下意识地“嘶”了一声,不经意间的龇牙咧嘴,才会让人意识到他只有21岁,却要承担着生命的重托。往后的4天,他将每天注射两次动员剂,期间可能伴有发烧感冒、身体虚弱的症状。不过,为了这次拯救生命的“约会”,他早在10多个月前就开始准备,经历过心理、家庭的层层考验,如今面对这些小困难,在他看来都不是难事。
本月29日,琚长辉的血液就将飞往1500公里外的北京,为患者带来生机。10多个月的付出,就为这一刻,他激动难捱。他说,这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生命接力,无论过程如何艰难,都要咬牙“助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