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生命种子,爱心浇灌

发布时间:2012-05-05发布者: 浏览量:

  核心提示:

    以另一种方式挽救他人生命。造血干细胞移植,无损自己,却又能挽救血液病患者生命。启动捐献工作10年以来,我省捐献者的入库数据不断增加,并已成功实现101例造血干细胞移植。不过,由于传统观念影响、医学常识缺乏等原因,也有极少数捐献者临时反悔,使本是送“生命种子”的善举,却令人遗憾地成为雪上加霜。

    即使你不是医生,但只要你是适龄、健康的青壮年公民,你的一个善举,就有可能挽救一个血液病患者的宝贵生命。

    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自己没有什么损害,却能赠予他人“生命种子”。我省自2001年成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浙江分库以来,已成功实现101例捐献,使一个又一个垂危生命得到重生。

    作为冲破各种错误观念束缚的先行者,101例捐献,背后就有101个动人的故事。

 

希望,最后一刻来临

    这是一个爱心的海洋。

    5月2日上午,省人民大会堂国际会议厅里人声鼎沸,一场纪念五·八世界红十字日暨造血干细胞捐献十年百例巡礼活动在这里举行。

    早早来到现场的沈愈,不时地四处张望,寻找他的好“兄弟”游翔。

    自2006年9月6日那次特殊的“交流”后,5年多了,现在天台一家磁性器材公司工作的游翔,与家住杭州的沈愈,仅在一年半前匆匆见过一面,就再也没有机会相见。这一天,他怀揣半岁幼儿的照片,特地从天台赶来,就是为了给沈愈——这位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大哥瞧瞧,分享这份幸福与喜悦。

    “如果没有沈愈,我今天就不可能出现在这里,更不可能成家、当爸爸。”说话间,游翔泪光闪闪,很少有人能理解他此时复杂而激动的心情。没人想到,如今看起来十分健康的他,曾罹患重病几近绝望,正是6年前沈愈的挺身而出,使他的生命不至于永远定格在31岁。

    “那时我已和白血病抗争将近3年,先后进行16次化疗,医生说如果再没有合适的捐献者,就……”说起那段人生中最灰暗的时光,游翔的脸上出现了一层阴霾,当时家人和医生都在积极帮他寻找合适的配型者,谁知4名初配成功的志愿者竟拒绝继续高分辨配型,这让一度重燃希望的游翔再度陷入绝望。

第5次的希望,值得期待吗?

    2006年8月2日,接到红十字会电话的沈愈给出一个肯定的答复。那时的沈愈,36岁,曾做过医生,后来在一家保险公司上班,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儿子正上幼儿园。“接到红十字会电话,我几乎想都没想就同意了。”沈愈说,5年的医生生涯中,他亲眼目睹许多病患因各种原因最终放弃治疗,“那种无能为力的痛,对医生来说,真是一种折磨。既然可以通过自己的一点点努力去救人一命,为什么不呢?”

    就是用这么简单的理由,沈愈说服家人,在当年9月6日捐出155毫升造血干细胞,成为我省第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之后的两年,沈愈一直忐忑等待,想知道对方过得好不好。2010年10月24日,在中国红十字会安排下,沈愈和游翔作为两岸三地十余对造血干细胞捐受者代表,在苏州首次相见。看到对方一切安好,两个大男人竟像孩子般泪流满面,一种血浓于水的特殊感情使他们紧紧相拥在一起……

 

爱心,点燃生命之光

    早在2003年,即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立的第3年,杭州小伙章焱与一个在北京读书的浙江小伙朱江配型成功,成为我省的第一例造血干细胞捐献。

    “这第一例的到来,相当不易。”曾在省红十字会专门负责干细胞捐献的朱春美清楚记得,章焱成为第一个“吃螃蟹”者时,曾在社会上引起不小轰动。那时,很多人一谈起捐献造血干细胞,就误以为是抽骨髓,会损伤捐献者的身体。捐献者也特别不容易,不仅自己要去捐献,还得做周边人的思想工作。

    也正因为这样,省内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的推进一度十分缓慢。记者从省红十字会了解到,2003年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仅为1人,之后以每年一人的速度递增,直到2007年才达到每年7人,2008年达到11人。

    “随着人们对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了解逐渐增多,捐献氛围越来越好。今年初,建德市卫生局工作人员郑卫军通过捐献挽救了上海小男孩牛牛生命,也成为我省的第100例捐献者。”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主任季云松告诉记者,至今,全省已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101例,每一例捐献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富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生汪霖,是我省第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我省首位跨国捐献者。2005年10月17日,为拯救一名被美国夫妇领养的中国弃婴凯丽,他毫不犹豫地捐出269毫升造血干细胞。后来,小女孩病情反复,汪霖又于2007年2月1日捐出240毫升造血干细胞。之后中华骨髓库安排的一次会面中,凯丽的美国养父母泪流满面,反复感谢汪霖,称他是凯丽一位非常特殊的父亲。

    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的90后男生陆骁,是我省第54例造血干细胞捐赠者,也是我省年纪最小的捐献者。2009年3月,当时还是大一学生的陆骁第一次献血,就自愿加入中华骨髓库。次年3月,他接到红十字会电话,被告知与北京一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他一口答应,并积极说服家人,在当年5月19日捐献。

    很多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与红十字会结下不解之缘。像沈愈,这些年来不仅坚持献血,至今已献血3万毫升,还成为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队队长,浙江红十字献血捐髓志愿QQ群群主,“捐献造血干细胞,实质上就是一次特殊的献血。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更多人消除不必要的顾虑。”

 

坚冰,理解才能消融

    “第二次捐献了,没什么好紧张的,倒是母亲一个劲地劝我不要来。”今年4月13日,来自杭州建德市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郑卫军,在浙江省中医院为上海男孩牛牛第二次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一次,他和妻子一起瞒着老人来杭州,“老人不理解很正常,但作为年轻人,应该勇敢些,没必要杞人忧天。”

    捐献者的善举,令人敬佩。目前,我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已拥有3万余人份的库容量,累计为近3000名患者提供检索配型服务。

    生命的希望越聚越多,血液病患者的适配概率不断增加,但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需求相比,显然还远远不够。因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等传统观念影响及医学常识的缺乏,很多人不愿加入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的行列,有的则是半途而废。

    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周赟告诉记者,初配成功并达成初步意向后,志愿者在捐献前还需要经过高分辨配型和健康体检两道程序。反悔情况主要出现在初配和再动员等初始阶段,比例大概在10%到20%之间,反悔主要是因为对造血干细胞移植不够了解、家人极力反对,以及怀孕、哺乳、出国等缘故。

    像宁波有位志愿者,血液多项指标与一位正在等待紧急救治的急性血液病人吻合,顺利通过高分辨配对、体检等多道程序,但即将采集前,突然以家人不同意为由拒绝捐献。

    “这种在采集前拒绝捐献的事例,一年下来也只有一两例,但就算只有一例,对患者造成的伤害也非常巨大。”周赟说。

    医学专家指出,现代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从捐献者手臂静脉处采血,通过血细胞分离机提取造血干细胞,同时,将其他血液成份回输捐献者体内,整个采集过程在一个封闭的安全环境中进行,因此极为安全,捐献后不会对身体带来任何影响。事实上,即使不捐献,造血干细胞也会通过身体的新陈代谢系统,不断消亡和重生,完全没有必要顾虑。

    省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提醒,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种自愿行为,志愿者有权利决定是否捐献;但一旦形成协议,就应该践行承诺。这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负责,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和负责。因为目前移植造血干细胞前,患者需先通过化疗摧毁自己的造血干细胞系统,捐献者如果在这一阶段反悔,几乎可以说是在加速患者死亡。

    该负责人表示,消融传统观念的坚冰,提升公民医学科普素养,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志愿捐献者的行列,让生命在博爱中闪光、升华,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现实课题。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副教授邵晓莹:承诺捐献人体、器官、血液等行为比较特殊,不能用市场原则来衡量。由于医疗捐献提倡的是“自愿、无偿”原则,之前签署的“志愿捐献者同意书”等并不具备法律效力,当志愿者反悔时,除了尽力劝说别无他法。避免“临时反悔”现象,还需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应建立对捐献者的长期回访制、物质精神回报制和社会关怀体系,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记者 吕玥 通讯员 贺佳晶 李伊平)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