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无憾 让大爱延续——江干区红十字会对角膜捐献者临终关怀

发布时间:2013-08-09发布者: 浏览量:


患者原来居住地点

在最后的日子里,蔡春玉住进了综合性医院病房,图为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慰问患者

 

    杭州市江干区机场路166号,是一片荒芜的废墟,荒草丛生。一个集装箱改建的简易房孤零零的伫立在这片废墟之中。7月29日,就在这简易的集装箱房里,罹患子宫癌晚期的蔡春玉签下了201307301111号捐赠角膜志愿书,立下了这“爱的遗嘱”。

    蔡春玉,43岁,20多年前随丈夫从河南来到杭州打拼,在夫妻双双的努力下,丈夫成了个体包工头,生活得到了改善,并生下了一双儿女。然而,不幸却在这时降临,蔡春玉被诊断罹患子宫癌晚期,住进了省级医院。但由于病情却日益加重,蔡春玉被告知继续治疗意义不大,还不如放弃治疗。从省级医院出院后,丈夫把她安置在一个用集装箱改建的简易房来“度过余生”。简陋的集装箱成了骨瘦如柴的蔡玉春唯一的栖身之所,吃喝拉撒全在这里。杭州连续的酷暑中,简易房热的像个烤箱。

    8月2日,江干区红十字会领导得知这一消息,立即觉得应该为她找一个更好的治疗环境。区红十字工作人员在费劲周折找到了这个废墟中的“家”,详细了解了蔡春玉的情况,并找来蔡春玉的丈夫。初见他对妻子的境况似乎十分麻木,在虚弱的妻子面前,“等死”、“死后”、“殡仪馆”这样的字眼毫不顾忌的脱口而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不断沟通、开导他,希望他能再妻子最后的日子里给她多一些照顾,多一些关爱,区红十字会也会尽力帮助他协调妻子的后续治疗工作。经过两小时耐心的沟通,逐渐的,他态度不再强硬,愿意配合红会,为妻子提供更好的治疗和生活条件。

    在结束与患者沟通后,江干区红十字会第一时间联合笕桥镇政府、镇红十字会,协调解决她的后续治疗工作,并积极与江干区人民医院沟通,落实了治疗床位,减免了所有治疗费用。虽然医院床位十分紧张,但医院领导还是抽调医疗骨干,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延长她的生命。

    蔡春玉住进医院后,江干区红十字会、笕桥镇政府、镇红十字会来到医院探望她,送来了水果和慰问金,不断鼓励她,希望她能坚强。躺在病床上,虚弱的她神智却十分清醒,她吃力而断断续续地说:“我是个普通人,我在临死之前能得到大家对我的关,我真的很感动。希望我能把角膜捐给盲人,帮助他们复明,重新看见这个世界,也算是为下代人积点德吧”。这朴实无华的语言从这个病榻上孱弱的身躯中迸发出来的,深深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当丈夫来看到被多家医院拒之门外的妻子住进了宽敞的空调双人间,看到区红十字会、笕桥镇领导、医务工作者、志愿者这些素未平生却在妻子生命的最后关头如此义无反顾地帮助他的妻子,这个七尺的汉子留下了热泪。

    8月8日,蔡春玉在河南的家人全部赶到了杭州,在父母双亲、一双儿女、姑姑等所有亲人的陪伴下,蔡春玉走完了最后一段路,安详闭上了双眼了。虽然住进医院只有短短的4天,但是这宝贵的4天,为她争取了时间,让她见到了所有的亲人,让她带着家人的爱和所有人的敬意幸福而尊严地离去,而不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

    蔡春玉捐献的角膜于当天送到温州,有望让三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

    生命的消逝也许无可挽回,但江干红会人通过不懈努力,让人间的大爱得到了有效的传递,让余下的生命过的更有尊严、更有价值、更有意义,让红十字事业人道的光辉照耀到每一个易损人群和困难群众中,用实际行动践行红十字事业“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