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中学把现场救护作为选修课程,进入学籍管理系统 

发布时间:2013-04-21发布者: 浏览量: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2011年的温州动车追尾坠桥特大事故、2012年7月的北京暴雨溺水死亡事故和层出不穷的各种校园安全事故……回首往昔,这些另人沉痛的记忆仍历历在目。另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有2万名青少年非正常死亡,在这些非正常死亡的过程中,许多对象是由于慌忙、紧张和缺乏自救互救知识等原因才无法幸免于难。面对令人痛心的种种灾害与事故,我们除了对逝者表示沉痛的哀悼外,应该深刻反思——如果我们在事故现场并掌握现场救护知识和技巧,或许能够挽救更多生命,减少更多的悲剧。

    出于这样的动机,瑞安中学紧密结合“甄综术艺,以应时需”的办学宗旨和育人理念,开发了现场救护培训课程,并得到教育部门的认可。目前该课程已经作为浙江省高中选修课程,进入学籍学分管理系统,并成功开设了6期,240名学生以走班的形式选修了该课程,得到一致好评。

    据了解,瑞安中学2003年成立校红十字会,2005年组建了瑞安市首支学生现场救护团队,他们利用课余时间,由资深的救护培训师经过一个学期,每周1-2课时的正式培训,大部分学员获得了初级救护员资格证书。同时,该校利用各种时机,开展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现场救护活动,如编排小品、现场剧、公开演练等手法,生动展示现场救护的各种技能。救护培训团队在校红十字会的安排下每个学期坚持去社区、企业和乡镇中小学手把手传授现场救护技能。通过行之有效的展示和宣传,现场救护知识和技能得到了全校师生的认知与欢迎,为成功开设该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瑞安中学现场救护培训师吴文锡,在该校教授现场救护知识8年,他负责现场救护培训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工作。他说:“开设现场救护培训课程是体现学校特色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青少年接受能力强,传播途径广泛,在学校中开展青少年意外伤害防范和现场救护培训,既是防范事故发生,也是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抢救生命的有效途径,掌握现场救护知识与技能够终身受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他表示,希望通过救护培训课程的深入应用,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成长。

    据悉,瑞安中学现场救护课程于每周二、周四下午开设一个班,每个班两节课,学生按规定学完18个课时,获得相应学分。该课程不采用书面的方式考试或考查,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记录在案,优秀的学员通过操作考核,发放《浙江省红十字会现场救护员资格证书》,并通过实践操作、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将其成果记入学生成长记录袋中。(孙晓波  吴文锡)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