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九旬老人的最后奉献

发布时间:2013-11-05发布者: 浏览量:

    9月29日上午10时,包廷喜老人走完了自己91岁的人生生涯。按照老人生前的遗愿,遗体被送到浙江大学医学部,以供教学研究使用。

    包廷喜老人是衢州市衢江区红十字会受理的第一例自愿无偿捐献遗体者,生前是衢江区人民医院内科医生,农工民主党派人士。

    在包廷喜老人走后一天,老人的女儿童巧望收拾老人的遗物时,发现了老人在1988年写下的一张遗体捐献申请书———《我的最后奉献》:“脑死亡,脑电波消失是我奉献的标准,我恳求组织向医大和开展器官移植的医院取得联系……为组织生理病理解剖和器官移植作出最后的奉献,使祖国医药、特别是老年病研究更加完善。”老人的手笔中,字字皆是真诚和恳请。

    一生行医清贫节俭

     包廷喜老人生于1923年,读书学医后,成为衢江区人民医院的一名内科医生。文革期间在兰溪被关牛棚,他也坚持为当地百姓看病。“父亲精通中、西医,当时农村条件差,他用针灸治好了不少‘快死的人’,在兰溪一带很有名气。”童巧望说。

    退休后的包廷喜身体健朗,一些私立医院和诊所多次上门,希望聘请老人坐诊,老人却一概回绝。他说,他不能一边拿着医院的退休金,一边挖医院的墙脚。但是每逢社区或单位组织义诊,老人总是积极参与,一场不落。

    “我爸和我妈就生了我一个,还因为工作忙的原因把我过继到了阿姨家。快80岁的时候,他们又先后生病,所以除了一套房子就没什么积蓄了。”童巧望说,她从1999年回到父母身边照顾,几年前送走了母亲,最近几年就整日守在父亲床前照顾。

    二十多年执着捐献

    “气管炎、肺气肿、脑梗、心脏病、肾结石……”在登记表上,有“主要疾病史”一栏,童巧望一边想一边记,说父亲满身都是病。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父亲从退休那几年开始,就执着于要捐献遗体。

    童巧望记得父亲第一次跟自己说起遗体捐献的事情,大约是在父亲70岁那年。“那时候,他应该已经找过医院或相关部门了,但是没找着可以捐的地方,语气里有些抱怨,看起来很发愁。”童巧望说,后来,父亲都快80岁了,听说杭州的两位朋友已经办妥了捐献手续,更加焦急,几次找到单位和相关部门,但均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后来老人得了老年痴呆症,偶尔清醒的时候仍会提起这件事,说要把自己的病躯拿去做医学研究。2012年春节前,老人病情恶化,瘫倒在床上再也起不来,甚至连意识也开始渐渐模糊。

    2012年4月,童巧望发现父亲脸色难看,而且喂不进食。怕父亲熬不过去,童巧望就给父亲工作过的区人民医院打电话,问问父亲生前有没有什么交代。这就又提起了遗体捐献的事。医院帮忙联系了衢江区红十字会,最后联系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部人体解剖实验室。“填了表办了手续后,我拿着表格站在床边呼唤爸爸,他竟然清楚地‘哎’了一声回应我,还睁开眼睛看着我。我又问他,帮他签了字好不好,他说‘好的好的’,说了两遍,还点了点头。”童巧望说,她相信那一刻父亲是清醒的,而且为了完成这二十多年的心愿而高兴。

    在童巧望的悉心照料下,包廷喜老人的身体竟然慢慢好转了。遗体捐赠和角膜捐赠的事也就搁浅了,但是老人对女儿作出的决定非常高兴。

    让生命换种方式廷续

    今年9月,包廷喜老人因为老毛病住进了医院。“这次,父亲挺不过去了。”童巧望说,老父亲最终逝于肾脏衰竭。老人走了以后,童巧望找到了衢江区红十字会,希望帮助完成父亲生前的愿望,最终浙江大学医学院同意接收老人的遗体,老人完成了自己的遗愿。

    在包廷喜的影响下,老人的老邻居,同样也是衢江区人民医院退休职工王传升也和老伴在志愿捐献遗体登记表上签了字。“老包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我也希望自己在最后为国家做点贡献。”老人说道。

    衢江区人民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器官捐赠志愿者相告,在包廷喜的影响下,医院不少在职医生、退休职工纷纷加入器官捐赠、角膜捐赠和遗体捐赠的行列。

    据衢江区红十字会统计,该区共有13人登记了自愿捐献遗体和器官申请书。截至目前,衢江区已成功实现4例器官捐献,占全市11例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共捐献肝脏、肾脏等大器官11个,成功挽救了11名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捐献角膜2对,使4名患者重见光明。(黄慧远)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