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城区采荷街道芙蓉社区红十字会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红十字精神,坚持服务即治理的工作理念,深挖党建引领、基层自治的组织优势,高标准推进“博爱家园”建设,积极探索融入基层治理新路径。社区先后被评为个总会“城市博爱家园 ”试点、市级“红十字博爱家园”等荣誉。
提升红十字辨识度
建设“博爱家园”新窗口
一是组织引入。紧扣党建带群建的工作路径,将城市“博爱家园”嵌入芙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发展了320名红十字会员和81名红十字志愿者。与新华99平台合作,设置“红十字博爱超市”,将“党建+公益”“农户+平台”“平台+社区”“社区+居民”有机融合,“线上+线下”供应超过120余种爱心扶贫产品。同时融合芙蓉、双菱、人民和新凯苑社区的片区资源,创新性地提出片区“博爱家园”建设模式,多角度彰显“博爱家园”的红十字文化。


二是物业导入。“博爱家园”扎根城市社区,物业力量是不可或缺的队伍。街道建立物居联动新路径,在金牌管家大物业APP中嵌入“博爱家园”服务版块,推动实现物业工作人员全员取得红十字救护员证。物业工作人员累计已成功处置13起小区突发意外事件,“会急救的物业”深受居民欢迎。

三是达人链入。讲好辖区内红十字达人的典型事迹,传播红十字好声音。2016年,街道居民、新杭州人董有保和刘苹夫妇郑重地签署了角膜、遗体自愿捐献登记表;2017年,刘苹因病逝世,捐献了遗体和角膜。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听觉言语康复教师潘克勤,在2011、2012年两度为韩国白血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浙江省、杭州市首位女性二次捐献和首位跨国二次捐献的志愿者。还有应急救护“金牌讲师”陈海调、“献血达人”杨仁杰等红十字达人,他们的感人事迹经主流媒体报道后感动采荷、感动杭城。


吸引社会力量加盟
构建“博爱家园”好舞台
一是吸收有特长的“红叔红姨”。依托党员、群众骨干,组建50人的“红叔红姨”团队,开展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血糖血压测量等专业活动35场。支持“红叔红姨”干好助医、助学、助老、助幼、助困等暖心事,以讲故事的形式感染身边人。开展“相约星期四”月月聚和红十字会伴手礼积分兑换活动,送出采荷申遗爱心福包40余份,引导“红叔红姨”成为采荷精神的传递者,“人道、博爱、奉献”红十字精神的实践者。


二是创建有温度的公益联盟。深化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和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机制,将专业的社会服务融入“博爱家园”。社会组织“宝贝一家”的心理咨询师在名师工作室驻点或在线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浙大心康团队邀请省市医院权威专家做客“博爱家园”,公羊会承担水上救援培训。众多社会组织的加盟,丰富了“博爱家园”的服务内容,为群众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


三是构筑有体验的创业生活圈。“博爱家园”以“公益+低偿+市场”模式运营社区公共空间,打造街道红十字会服务群众新平台。通过与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频道签订《范大姐帮忙》社区合伙人协议,在惠民团购、公益助农、社区宣传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与“邻邻柒”合作开发社区服务小程序,为居民提供快修、家政、配送等生活服务项目,并开展会员公益活动积分兑换商品服务。

实现“大数据”融通
发挥“博爱家园”正能量
一是党建统领治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建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把住发展方向,始终坚持治理项目的服务性和公益性。凝聚各方力量,通过120家同心圆单位链接更多资源,培育成为社区治理中坚力量。坚持务实长效,建立博爱超市会员发展、“红叔红姨”志愿服务、名师工作室专业指导、社区互助金管理等机制,探索红十字基层组织示范样版。

二是文化塑造气质。把“人道、博爱、奉献”红十字精神与采荷文化相结合,塑造采荷独特人文气质。展示文化符号,在老旧小区改造、“博爱家园”建设中,融入大量红十字元素;组织文化活动,举办红十字应急救护知识培训、大众健康知识普及、传染病防治、健康义诊和爱心义卖等公益活动7场;培育文化带头人,推出爱心书画、景泰蓝手工、微型风筝、衍纸剪纸、印章等系列文化产品,并将红十字元素融入其中。

三是数据赋能未来。以未来健康、未来邻里为切入口,通过在线平台为红十字会员和志愿者赋能,将“数字基因”融入邻里坊志愿服务体系。在双菱社区创设“左菱右舍”智理新生态体系,实现线上平台精准智控、线下邻里友爱互助,打破邻里间的“物理阻隔”,激活邻里圈博爱奉献的“化学反应”,已有700余位居民参与,累计开展活动5次,解决问题12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