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会是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以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维护人的尊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和平进步事业为宗旨。
今年是中国红十字总会成立120周年。10月9日至10日,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在大会表彰的32个全国红十字会系统先进集体中,杭州市余杭区红十字会光荣上榜,被评为“全国红十字系统先进集体”。这一荣誉不仅是对杭州市余杭区红十字会工作的肯定,也是杭州市红十字系统整体工作成效的缩影。
杭州市红十字会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省红十字会的关怀指导和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凝聚广大红十字会员和志愿者的力量,夯实基层组织,传承创新、开拓进取,积极推动全市域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顺利完成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
急救培训列入初高中学校课程
身边有一个会急救的人,关键时刻能救命。不久前,一段婚礼现场紧急施救的视频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视频中,临危不乱、冷静施救的主角是00后大学生郑迅,他以出色的应急救护技能,成功挽救了一条宝贵的生命。
事情发生在郑迅参加的一场亲友婚礼现场,看到有宾客突然倒地,无呼吸、无意识,情况十分危急。“我学过急救,让我来!”在表明自己是红十字救护员后,郑迅立即加入急救行列。他一边做心肺复苏,一边冷静指挥围观群众拿来AED、拨打急救电话。经过他和众人的不懈努力,该宾客终于被抢救回来,随后被送往医院。在医院救治时发现,该宾客是因为气道异物堵塞造成的心跳骤停,而郑迅准确而及时的急救操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郑迅之所以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离不开他掌握的应急救护技能和多年的坚持训练。在大学入学前,他便学习了应急救护知识,考取了红十字救护员证。他还曾荣获杭州市富阳区青少年应急救护技能大赛心肺复苏单项第四名、拱墅区926工匠杯应急救护技能大赛心肺复苏单项第八名。作为浙江财经大学红十字会急救服务队的一员,郑迅充分发挥自己所长,在课余时间开展急救知识普及和推广活动。
近年来,杭州市红十字会大力推广“应急救护进校园”,目前已实现初高中学校急救培训全覆盖。其中,临安区、淳安县等部分区县市已实施高中生持“双证”毕业,即学生高中毕业时除了毕业证,还同时拥有救护员证。
“快一点救在身边”成为城市文明新风尚
随着急救知识的普及,非专业人士成功施救的案例越来越多。但另一方面,懂急救的市民数量还亟需扩展。更广泛地开展基层群众的现场应急救护培训,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在挽救生命、减少伤害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杭州市红十字会进一步夯实中央文明委“红十字救在身边”重点工作项目基层联系点工作,着力推进应急救护工作“提质、增量、扩面”,实施应急救护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事业单位)等专项行动,进一步提升了全市红十字应急救护能力与水平。
自2022年以来,杭州市共有267万人次参加了红十字应急救护普及培训,救护员和AED使用单项证取证人数达38.85万人。夏振辉、沈俊两位志愿者先后获得全国“最美救护员”称号。全国健康办、中国红十字会、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召开“关爱生命·救在身边”现场经验交流活动,杭州“救在身边”工作经验在全国红十字系统得到推广,充分发挥了基层联系点率先示范作用,“快一点救在身边”与“慢一点礼让斑马线”共同成为城市文明新风尚。
区、县(市)层面,临安区红十字会协同卫健委、数据局等11个部门,将“急救‘临’距离”纳入政府急救体系,顺畅打通120紧急呼叫、红十字“急救侠”第一响应的院前急救和医疗救治生命链,获浙江省改革突破铜奖。余杭区红十字会推广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仓前街道葛巷社区“每户家庭都有一名救护员”示范经验,力争通过实施5年行动计划,实现“家家都有救护员”应急救护愿景。
首创“13520急救侠”应急救护响应机制
今年5月,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央社会工作部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红十字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13520急救侠——阿里巴巴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项目在60个志愿服务项目中脱颖而出,最终斩获社区组金奖。
“13520急救侠——阿里巴巴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项目于2018年发起,依托杭州市、余杭区红十字会和企业自身红会组织,培养志愿者骨干成为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开展急救知识培训,已累计培训40188人,其中8115人取得救护员证。
该项目首创并推广“13520”应急救护响应机制,即:1分钟内启动应急响应,3分钟内第一梯队急救侠携带急救设备到达现场进行处置,5分钟内第二梯队急救人员携带急救设备到达现场,20分钟送达就近医院。联合阿里云、高德、钉钉等,以数字化赋能,实现求助信息接收、急救侠指令发送、急救侠快速抵达等全链条功能。该项目实施以来,有效保障了阿里巴巴集团员工及周边市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截至目前,已及时响应处理1500余起急救事件,成功挽救多条生命。
中国红十字应急救援培训基地落户杭州富阳
今年8月,杭州红十字狼群应急救援基地被中国红十字会增设为中国红十字应急救援培训基地,落户杭州富阳,这在全国仅有2例。揭牌仪式现场,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携手伊利集团为杭州红十字狼群应急救援培训基地捐赠了价值78万元的移动餐车,为救援队员外出救援及受困群众提供餐饮服务保障。
据了解,杭州红十字狼群应急救援基地占地约216亩,其中山地训练基地16亩,水域训练基地近200亩,训练用房3600平方米,由杭州红十字狼群救援队负责管理和培训。杭州红十字狼群救援队目前有在册志愿者队员200余人,按专业分设山岳、水域、建筑物坍塌(地震)、空中救援等中队。拥有6大类20余种600余本应急救援相关专业资质,配备各类专业救援装备50余套,抢险救援装备车等车辆14辆,共享空客EC130等型号直升机3架。多年来救援队主动融入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积极参与本地公安、消防、水利等应急联动和亚运水上项目保障任务。多次承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主办的“发展中国家社会救援研修班”,扩大了浙江、杭州红十字工作的国际影响。先后获得“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全国119消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居全国前列
2024年,杭州市红十字会已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50例,1999年出生的周钊仲是捐献者之一。周钊仲是杭州地铁6号线的司机,他不仅工作敬业,还多次参与无偿献血。今年7月,周钊仲在上城区九堡街道的一次献血活动中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并毅然决定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仅隔了三个月,周钊仲就接到了上城区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他毫不犹豫地同意了捐献。11月29日中午,在杭州市造血干细胞定点采集医院,经过四个多小时的采集,周钊仲成功捐献了214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这些“生命种子”被送到远方城市,为一名血液病患者送去生的希望。他的善举,不仅点亮了他人的生命之光,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杭州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03年开始,杭州市红十字会成功实现第一例造血干细胞捐献,20多年来,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新突破。截至目前,杭州市已有3万余名志愿者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总计成功捐献353例。
在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方面,杭州市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3月,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主办的“生命·礼赞——2024全国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暨宣传普及活动”在浙江杭州举行,杭州作为唯一市级红十字会单位在全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与分享。
近三年来,杭州市红十字会累计新增捐献人体器官(遗体、组织)830例,其中,肝脏、肾脏等大器官捐献154例,遗体捐献228例,眼组织捐献286例,脑组织捐献162例。新增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志愿者登记4万余人。全社会对人体器官捐献的认识不断深化,参与支持捐献工作的社会新风尚正在形成。
展望未来,杭州市红十字会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红十字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工作部署以及杭州市委、市政府中心大局,以弄潮儿精神推进改革创新,强化“三救三献”主责主业,讲好红十字故事,提升人道服务能力水平。同时,将进一步发挥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进一步推动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杭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