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何校生:红十字精神从何而来——试论“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生成逻辑

发布时间:2018-06-01发布者: 浏览量:

    ■ 何校生

    “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的内涵,业内人士大都耳熟能详,不少关注红十字事业的社会人士也很清楚,但若问起红十字精神是如何形成的?其生成逻辑是什么?恐怕就很少有人说得清楚。究其原因,是学界和业内人士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探讨不多、不深,没有形成共识。

    弄清红十字精神生成逻辑,对于更好地弘扬和践行红十字精神,增强红十字文化自信,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拟从逻辑推理、中西文化融合、时代呼唤三个方面探讨此问题。

    没有红十字运动就没有红十字精神

    红十字运动是红十字精神的根源和原点,没有红十字运动就不会有红十字精神。按照“红十字运动——红十字文化——红十字精神”的逻辑推理,只有将红十字运动作为红十字精神逻辑推理的根源和原点,才能发掘其“独特性”。

    认知认同这一逻辑推理十分重要。我们不能因为红十字精神是中国化本土化的表述,就否认红十字精神的根源是国际红十字运动,也不能因为红十字精神的内涵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相通之处,就否认红十字精神的原点在国际红十字运动。

    众所周知,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初衷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150余年来,它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其对任何人不存在歧视、偏见的人道思想,使得国际红十字运动所提倡践行的人道主义思想能够被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认同和接受,中国自然也不例外。

    人道主义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思想理论基础,国际红十字运动奉行的人道主义的核心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红十字运动来到中国以后,虽几经风雨,但人道始终是其不变的宗旨,成为红十字精神的首要内容和精髓。

    1986年,国际红十字大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的《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章程》,确立了七项基本原则,其中第一条就是“人道”,第七条是“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就意味着“奉献”。显而易见,红十字精神派生于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宗旨、使命和基本原则,没有国际红十字运动,就没有红十字精神。

    红十字精神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养分

    中西文化历来有相通之处。红十字精神一经提出,很快被广泛传播弘扬,成为中国红十字工作者、志愿者的共识,并被不少业外人士所认同,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养分。

    虽然中国古汉语中的“人道”与现代“人道”概念不是一回事,但作为儒家最重要的道德观念和最高道德规范的“仁”,却包含着古老的人道主义观念,与现代“人道”的意义相近。

    “仁”是自我对他人的态度,对他人的关怀爱护,故《国语》有“言仁必及人”之说。孔子和孟子都强调“仁者爱人”,如果说孔子以前的仁主要是指对双亲的爱,之后则发展为普遍、公正无私的博爱,孟子更是把“仁”扩展为“亲亲——仁民——爱物”,唐朝韩愈则明确强调“博爱之谓仁”,把“博爱”作为“仁”的主要内容。道家思想鼻祖老子说自己有“三宝”,第一个宝就是慈爱。墨家倡导“兼爱”“非攻”,反对“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同样内含着“人道”“博爱”思想。

    事实上,红十字精神的形成过程是中西优秀传统文化逐渐融合的过程,是红十字运动中国化、本土化的产物,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这种基因使红十字精神能够扎根、发芽、开花、结果,为所有红十字工作者和关注红十字事业的人士所认知认同,因而是有生命力的。

    红十字精神是来自时代的呼唤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精神。在很长一个时期里,红十字精神虽然没有完整明确的表述,但确实存在。回溯红十字精神的演变和形成历程不难发现,红十字精神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涵,都是特定时代的呼唤和要求。

    从日俄战争到辛亥革命,从北伐战争到淞沪抗战再到全面抗战,整个战争时期,救治伤病员和赈济难民是红十字会第一要务,“博爱恤兵”自然成为那个时期红十字精神的集中体现。

    抗战胜利后,红十字会工作重点转移到“变消极性为积极性,变慈善性为社会性,变局部性为普遍性”,因而“服务社会,博爱人群”成为当时红十字精神的集中体现。新中国建立以后,“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成为红十字精神的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伴随着思想不断解放的脚步,人道主义写入了党中央的文件,1986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在社会公共生活中,需大力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

    1993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明确将中国红十字会的性质定为“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从此,人道主义思想在神州大地广为流传并逐步深入人心,这为红十字精神的概括提出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法律环境和社会基础。

    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社会上一些人也产生了金钱至上、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观念,出现了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等现象,那个时代迫切需要人道、博爱特别是奉献精神。1989年央视春晚,一首《爱的奉献》红遍大江南北,广为传唱,是时代呼唤和人民心声的反映。

    至此,对红十字精神进行提炼概括,就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了。1995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的钱正英在中国红十字会六届二次理事会上明确指出:“‘人道、博爱、奉献’是红十字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此,红十字精神被广泛传播弘扬,成为红十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新时期中国红十字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强大动力。

    纵上所述,不难看出,红十字精神不是三年五载形成的,也不是哪个人苦思冥想出来的,它来自于国际红十字运动150余年的风云激荡,来自于中国红十字事业110余年的曲折前行,来自于改革开放40年的拨乱反正和与时俱进,其血液中流淌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全体红十字人都应珍惜的宝贵精神资源和财富。我们讲文化自信、讲红十字文化自信,无疑应当包括大力传播弘扬并践行红十字精神这一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系杭州市红十字会副会长)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