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讲话体会
省红十字会办公室主任 张孚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切实保持和增强党的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一论述深刻精辟,既阐明了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的本质属性和根本特点,也对广大群团组织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各级红十字组织要深刻把握讲话精神,不断增强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切实做到“三个不”,加快推进红十字事业发展。
一、正确理解政治性,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
首先,要深刻地认识到,政治性是国家红十字会的本质属性。不独是中国红十字会,任何国家红十字会都具有政治性,这是它与生俱来的。因为一国红十字会的建立,其基础是该国政府承认并加入日内瓦公约,承诺遵守公约的规定。国家红十字会对外代表本国政府履行国际承诺,对内得到本国政府支持发展人道事业。而国家作为社会政治现象和组织实体,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所以,只要国家还未消亡,那么任何一个国家红十字会,自建立之日起,政治性就天然内在地成为其本质属性。任何一个国家只有一个统一的红十字会,省、市、县各级红十字会作为国家红十字会的地方分会,也具有政治性的本质属性。
其次,要正确理解政治性与保持“中立”、“独立”的区别。政治性指的是高举什么样的旗帜、走什么样的道路,明确的是目标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红十字事业,正是各级红十字组织必须高举的旗帜、坚持的道路和奋斗的目标。保持“中立”、“独立”,强调的是红十字组织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和策略,履行职责,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维护人的尊严。正是由于始终秉持“中立”、“独立”,才使得一个半世纪以来红十字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最广泛的认同。这两者分属于不同层面,不能混为一谈,也并不矛盾。
尤为重要的是,要强化“政治性是灵魂”的思想认识,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1950年,党建立并领导的新政权对红十字会进行了改组,我国红十字组织的政治性有了质的飞跃和新的内涵。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成为获得新生后的中国红十字会的根本遵循。回顾历史,六十五年来,红十字组织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为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52年,第18届红十字与红新月国际大会承认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国惟一合法的全国性红十字会。这是新中国在国际组织中恢复的第一个合法席位,为新中国走上国际舞台打开了一扇大门。2008年,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各级红十字组织与汶川人民守望相助,广泛发动社会募捐,积极参与灾害救援,积极争取国际救援,积极参与灾后重建,为维护人民利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展望未来,各级红十字组织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决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不懈奋斗。
二、始终保持先进性,坚持创业创新不停步
首先,先进性是红十字会的强会之要。先进性对于红十字组织而言,是张力、活力,是吸引力、凝聚力,是“金名片”、“活广告”。先进性是“活化酶”,有了它,红十字组织才能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先进性是“催化剂”,有了它,红十字组织才能更好地促进“化合作用”,凝聚起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任何一个组织,如果失去了先进性,就不可能有生命力,更不可能发展壮大。没有先进性,就不能吸引人才,就无法适应时代要求,就无法建成新型现代社会组织。没有先进性,就不可能集聚社会资源,就无法参与竞争,更无法赢得竞争。
其次,保持先进性,必须坚持理念创新。红十字运动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发展的历史。从国际看,亨利·杜南先生在《索尔弗利诺回忆录》中提出的极具远见卓识的“两项建议”,确立了150年来红十字运动的发展轨迹;1875年莫瓦尼埃先生首次提出四项工作原则,历经几代红十字人多次修订,直至1965年确立现行的七项基本原则,红十字运动的理念不断发展。从国内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红十字组织的性质定位经历了“人民卫生救护团体”、“人民卫生救护和社会福利团体”、“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的阶段性演变,随着理念的更新,红十字事业的发展也逐步迈上了新台阶。从国内外红十字运动的发展历史看,其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蓬勃发展,正是得益于先进理念的指引。这充分体现了理念创新的力量。
第三,保持先进性,必须坚持实践创新。近年来,中国红十字会带领各级地方红十字会,推动修订红十字会法、修订红十字会章程,确保法律规章与时俱进;成立社会监督委员会,探索设立监事会,推进运行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备救灾中心管理标准化、救护培训标准化和透明指数标准建设,推进制度创新;强化应急救援队专业化、规范化建设,推进灾害救援方式创新;实施“博爱家园”项目建设,推进救助方式创新;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拓展生命关爱新领域。正是这一系列的实践创新,保持和增强了红十字组织的先进性,从而开创了红十字事业的新局面。事实证明,各级红十字组织只有始终坚持实践创新,才能永葆先进性,不断推进红十字事业的新发展。
三、不断增强群众性,坚持扎根基层不忘本
首先,群众性是红十字会的立会之本。1859年,亨利·杜南先生发动索尔弗利诺的村民参加战地救护,成为红十字运动的源头。在这场自发的救护活动中,村民们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体现的正是群众性。《索尔弗利诺回忆录》问世后,在欧洲各国引起强烈反响。书中所阐释的红十字运动理念,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直接促成了运动创始组织“伤病救护委员会”的成立。创立于1919年的各国红会的联合组织“红十字会协会”,是为解决“一战”后广大难民医疗防疫问题而倡导成立的国际性机构,是致力于服务群众的国际组织。可见,无论是红十字运动的起源,还是运动的两大组成部分即两个国际组织的创建,都充分表明群众性是红十字组织的根本特点。
其次,增强群众性,必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要坚持眼睛向下、面向基层,稳步发展乡镇(街道)、社区(村)红十字组织,积极探索在企事业单位和新经济组织建立自主管理能力较强、社会参与度较广的红十字基层组织。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队伍。要进一步强化会员管理,提升会员服务水平,凝聚会员力量。各级红十字组织开展工作和活动要以群众为中心、为主体,让群众当主角、当评委,而不能让群众当配角、当观众。要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甘拜群众为师,争当群众路线的坚定执行者、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
第三,增强群众性,必须关爱群众、服务群众。要更多关注、关心、关爱基层普通群众,进万家门、访万家情、结万家亲,经常同群众进行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的零距离接触,增进对群众的真挚感情。要倾听群众诉求,善于创设载体,通过实施、开展和推进红十字基层博爱救助金、“博爱家园”和“红十字博爱送万家”等项目和活动,为群众提供能够缓解一时之难、帮助鼓舞信心、增进邻里和睦的知心服务、贴心服务和暖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