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绍兴市越城区鉴湖街道王家葑村,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条开阔的“乐善大道”,路边粉墙黛瓦、凉亭长廊、碧波飞鹭,告示牌上记录着2011年至今“红十字博爱互助金”捐款人名单,以及救助金支出明细。
王家葑村于2003年由前岸村、后岸村、郑家塔村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今年3月,该村入选浙江省第三批未来乡村创建村名单,5月,越城区人民政府网发布公示,王家葑村将打造成为以“乐善王家葑·水乡新农村”为定位的未来乡村。
“乐善”一直是王家葑村的底色。2011年,村里成立村级红十字会,并创建“红十字博爱互助金”,此后每年6月10日这一天,村里都会开展“博爱一日捐”,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捐款,款项专用于村级互助。连续13年的坚持,擦亮了村里乐善的底色。
3座桥的“善”传承
王家葑村有三座桥:福庆桥、长庆桥和太原桥,福庆桥和太原桥的建年不详,长庆桥建于民国二十七年,由乡贤祁福源等人募建,同年,几位乡贤还对其他两座桥进行募修。
在王家葑村党委书记、村委主任祁志良看来,这三座桥就是村里乐善好施之风延续已久的证明。“一直以来,村里先富起来的一批人都很热心慈善公益。上世纪80年代左右,村里的机耕路是乡贤祁广南捐款建造的,后来村里的学校、自来水工程等,也都离不开乡贤捐款。”
村里很多工作,同样从募捐开始。1998年,祁志良担任自然村后岸村的村党支部书记,村里没有一盏路灯,到了夜里一片漆黑,他号召村干部和党员发动募捐,把路灯安上了。
从2003年开始,祁志良担任王家葑村一把手。多年来,村里想搞建设,他都会带头捐款,并找乡贤、找商会,动员募捐。
2008年的时候,村里的条件开始变好了,也开始用“募捐”这一熟悉的方式回馈社会,汶川地震,村里号召村民捐款,募捐38013元给灾区……
每年过年的时候,祁志良都会带着村干部家家户户走访摸底,看看谁家有困难需要帮助。“我就想村里家家户户都能好好过个年,别买个年货的钱都没有。”摸底结束后,村里掏钱,给需要帮助的村民送上慰问金,少则五百,多则一两千。
村民老孟三年前得了肺癌,年底村里给他送了2000元慰问金,“收到这个补贴很开心,过年桌上也多了两道菜,感谢村里一直记着我们。”
于奶奶家里条件不好,70多岁还去打工补贴家用,村里每年年底会给她发“压岁钱”,让她能开心过个好年。这样的“压岁红包”,村里每年都会准备40个左右。
年底的走访慰问从2003年延续至今,2011年前这笔钱由村委支出,2011年后则主要从“红十字博爱互助金”中支出,每年年底,这一基金的利息会用于分配给家里条件一般的村民。如果村里有人突发变故,或者因病致贫,也能得到帮助。
200万的小目标
王家葑村原本是个“后进村”,既没有工业基础,也没有征地补偿,村集体经济缺乏收入来源,村里环境脏乱差,想为村民谋点福利自然无从谈起。
为谋求改变,祁志良带着村干部想方设法收回村里倒闭的厂房,为村里拿到了100万左右的资金,用于村级经济建设。2006年,绍兴市启动新农村建设,祁志良看到了突破口,集中村里的一切力量,改善村容村貌。
村里80%的厂房租了出去,村里其他闲置土地也都想办法盘活,如今村集体经济每年可支配收入达150万元。2010年,王家葑村成为鉴湖街道首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也进入了越城区首批示范村行列。
与此同时,村里办起了葡萄园,目前已成为全市最大的葡萄采摘基地;依托优渥的水资源,又开了三家水产养殖场,为村民提供了不少劳动岗位。此外,村里每年都会组织开展技能培训,拓宽村民的职业技能水平,让村民通过自己的学识创造财富。20年前,村里的小汽车屈指可数,而如今,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私家车。
“村里基础设施变好了,环境变干净了,村民们也变富裕了,村里有了自己的体育馆,自己的书房,村民的幸福感大大增强,文明礼貌也蔚然成风,一切都成了良性循环。”王家葑村工作人员沈小峰说。
看着村里慢慢发展起来,祁志良感触颇深,“凡事靠人不如靠己,如果村里有一笔专项资金,同时具备自我‘造血’能力,那么村民们也就有了依靠。”
2011年的党员及村民代表大会上,祁志良提出一个“小目标”,要在5~10年时间里,成立一个规模达200万元的基金,每年的利息在年底作为慰问金发给需要的村民。当年,在越城区红十字会的支持下,“红十字博爱互助金”正式成立。
98.9%的善意
今年6月10日,天刚亮,王家葑村的体育馆外就陆续有村民前来,纷纷把手上的一元、两元、十元、百元投放到捐款箱内。一天内,捐款额高达18.4万元,村里893户人家共2400多位村民,捐款率高达98.9%。
时间回到2011年6月10日,捐款则单一很多,村里4家企业捐款14.5万元,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村民多则5万少则几千,捐款总金额56.76万元。“村干部动用各自的人脉,请村里在外经商、条件比较好的一批人支持‘红十字博爱互助金’项目。”祁志良说,当时大伙儿都很给面子,慷慨解囊。但第二年,很多村干部有些不乐意了,“他们觉得每年都要一个个打电话过去开口要钱,总归不是长久之计,很多村干部劝我别做了,那一年只筹得6700元。”
祁志良自己捐了5000元,他看着捐款名单想了很久,最终决定,这件事儿村里要继续干,但是具体怎么做,思路得变,“这笔钱是帮助村里需要帮助的人,村里的人都应该参与进来,多多少少都可以捐,而不是每次只有几个人参与。”
2013年6月10日,村里发动村民们参与捐赠。村民骆玉珍也在这天捐了50元,彼时她还是村里的“低保户”,丈夫很早去世,又要照顾孩子,村里对她一直很照顾。“我一直想为村里做些什么,看到大家都在捐钱,我也想捐,但又怕别人说我拿村里给我的资助做好事。”骆玉珍说,后来,邻居的鼓励打消了她的顾虑。
此后,骆玉珍每年都会捐钱,几年后孩子有了工作,她在村里开起小店,摘掉了“低保”的帽子,她捐款的金额也增加了一倍。
为管好、用好互助金,村内成立了博爱救助金管理小组,明确“村筹、区收、村用”的救助金管理模式。捐的钱有多少,怎么用,用在哪?为了让村民明明白白,每个人的捐款都被细致地记录下来并公开。年底发放的补助,村干部挨家挨户摸排,被补助村民的名字、金额,祁志良都清清楚楚记在工作日记上,同时也会公示张贴。
经过13年的积累,互助金的金额也达到了祁志良的预想,有将近200万元,每年的利息接近四万元。每年年底,祁志良都会带着村干部走访村民家庭摸底。互助金会对摸排出来有需要的村民进行补助,对于临时突发意外或重疾特别困难的家庭,村红十字会全体会员讨论同意后,从博爱基金本金支取救助,最高可动用5万元。这些支出都会公示在乐善大道的告示牌上。如2020年,一户村民家庭发生变故,丈夫瘫痪,小女儿去世,村里从基金本金中提取5万元,帮其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刻。
如今,每年的6月10日,无需村干部打电话,村里家家户户都会自发把钱放入捐款箱。
截至目前,王家葑村红十字会已慰问困难村民618人次,共计73.44万元,其中用互助金本金直接救助18人次共37.4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