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衢州市政府同意,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市公安局、市教育局、市城投集团、市公积金中心、市大数据局、市红十字会等8部门联发的《衢州市鼓励应急救护行为的若干措施》出台,标志着应急救护施救行为获得鼓励和保护。今年以来,市红十字会在做好应急救护培训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以破解“不会救”“不敢救”“不能及时救”三个问题为导向,推动深化应急救护模式和探索鼓励救护措施,打造“救在身边”2.0版。
深化应急救护培训,做好“会救”文章
一是健全落实机制。市政府成立应急救护工作专班,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召集,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任组长,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机关工委等26个部门相关负责人为成员。建立工作例会、考核督查和实事办理等3项机制,确保专班工作高效运行。八大专项行动中,先后出台机关垂范、校园安护、救援先锋、敬老安养、村社守护等专项行动方案,各专项行动均积极推进中,已为800余名机关工作人员,保安、保洁和物业等服务人员开展救护技能和AED的使用培训,机关各部门培训计划均已制定完成,分步推进中,后续将列入党校主体班次培训计划和浙里干部之家学习内容;推进校园安护专项培训,今年以来培训救护员和开展普及共计8万余人,助力“一文一武”深化实施。
二是强化民生保障。2021—2023年,应急救护工作连续三年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三年来民生实事项目累计投入2475万元。2023年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首次将乡镇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建设纳入其中,全年计划新建32家乡镇(街道)应急救护基地,到今年年底,全市乡镇应急救护基地将达到45家,占比45%左右,为实现乡镇应急救护基地三年全覆盖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推动提质扩面。1-5月份,举办两期师资培训班培训146名师资,新增应急救护培训普及人数15.69万人,占户籍人口比6.12%;新增救护员2.96万人,占户籍人口比1.15%。截止到5月底,全市历年累计完成救护普及人数107.69万人,占户籍人口比达到42.06%;全市累计完成救护员培训17.19万人,占户籍人口比达到6.71%;AED布设累计完成430台,已经超额完成2025年每万人1.5台的目标任务。
创新施救激励措施,激发“敢救”风尚
集成推出衢州市鼓励应急救护施救行为“八条硬核举措”,进一步加强了应急救护施救者关爱和保障,更好地营造“敢救”“愿救”的良好社会氛围,为行善者撑腰,让参与施救的公众受尊敬、有荣光。凡是通过实施心肺复苏、使用AED的手段积极参与帮助他人挽救生命,无论施救是否成功,只要本着人道主义出发并积极开展施救,均可享受。
一是提供法律、保险保障,解决施救者后顾之忧。从法律保障上,因现场救护导致的纠纷和诉讼,申请法律援助时,法律援助机构为其提供无偿的法律服务;为施救者及车内安装AED车辆驾驶员提供意外伤害保险。
二是提供公共停车、公积金贷款、子女入学等服务,让施救者有荣光。施救者享受公共收费停车场及城市道路停车限时免费,每年可免费停放150小时;享受公积金贷款政策优待,贷款额度可增加10万元;施救者如为流动人口的,其子女在衢州市域范围内申请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时,可按照居住证积分规则就近入学。
三是提供物质和精神奖励,浓厚全社会开展应急救护氛围。对施救者给予1000元的奖励;推荐评定“见义勇为”行为;推荐评选“有礼之星”和“最美衢州人”等各类先进表彰。
打造移动救护模式,解决“及时救”难点
一是积极探索开展移动应急救护工作。今年以来,择优安排在50辆全天候出行的出租车内安装AED,并在安装AED的出租车上布设明显标识,一季度已经完成安装并投入使用。完成了邮政快递员、外卖小哥和出租车司机420余人的培训。后续还将对快递员、外卖小哥、出租车司机开展应急救护员的培训与复训。在下一步工作中,做好AED设备的定期回访工作,确保全市公共场所AED(现有345台)和移动AED(现有50台)“能用”“管用”,周边人员“会用”。
二是积极推进“快一点救在身边”数字化改革。抓好全省“快一点救在身边”数字化场景应用试点,正在协调市大数据局、市卫健委等在“一键呼救”数字化改革项目中新增相应的模块功能,目的是打通求助者、120、救护员和AED等救护设备等环节,贯通应急救护“最后一公里”,初步形成实时快速的移动急救模式。
三是积极开展移动应急救护模拟演练。利用世界急救日和世界红十字日等契机,开展寻找AED活动和模拟移动应急救护演示。特别是今年5月8日的世界红十字日广场活动,对巡游出租车移动AED应急救护开展了模拟演练,取得了积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