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次培训体验太棒了!为红十字会的悉心授课和高效协同点赞!”
10月18日,来自伊朗的浙江大学医学院留学生玛利亚,在杭州市上城区红十字会顺利完成红十字救护员专场培训,并通过理论和实操考核,取得红十字救护员证。

10月17日,省红十字会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咨询。咨询者是正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进修的伊朗籍留学生玛利亚,她希望参加红十字会的应急救护培训。
省红十字会第一时间协调玛利亚所在地的杭州市上城区红十字会,为她提供从培训到发证的全流程暖心服务。
上城区红十字会联系玛利亚后,为她查询了适合她业余时间参加的培训场次。同时,提前了解了伊朗的宗教信仰,确保给予她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此外,考虑到玛利亚的母语为阿拉伯语,中文沟通尚不熟练。为了消除语言障碍,确保培训效果,上城区红十字会特意安排了具备外语授课能力的资深师资进行教学,确保所有的理论知识、操作要点等都能准确、清晰地转达。
实操练习环节,救护师针对心肺复苏、AED使用、创伤救护等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进行细致教学,确保玛利亚的每个操作动作都能达到标准要求。

培训中,玛利亚认真学习、积极提问,与救护师和助教频频互动,课堂氛围格外温馨和融洽。
通过严格的理论和实操考核后,玛利亚当场就拿到了红十字救护员证。
取得证书后的玛利亚难掩激动之情:“整个过程都非常顺畅,老师们的专业与耐心,让我学得特别扎实。也非常感谢省红十字会、区红十字会的周到安排和尊重。当有人需要帮助时,我也会果断出手、及时救护。”

这并不是红十字会首次为外籍人士提供应急救护培训服务,在推动应急救护技能国际化交流方面,我省各地的红十字会都在持续发挥着积极作用。
在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有一位教泰语课的外籍教师——郭贤,目前已经在中国求学、工作、生活了整整十年。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红十字救护员。
今年4月,绍兴市越城区红十字会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境外人员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郭贤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没想到,这次培训让她深受触动。
“红十字会教学老师的专业指导让我意识到,急救是一项关乎生命的必备技能。” 郭贤回忆道,“掌握它就如同握住了守护生命的‘关键钥匙’。” 
培训结束后,郭贤萌生了深入学习应急救护知识的想法,并定下了考取红十字救护员证的目标。
此后,郭贤刻苦学习,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在官方平台上一遍遍地学习理论课程,一遍遍地做着模拟测试。
5月7日,郭贤再次参加了由越城区红十字会组织开展的应急救护培训。最终,她以优异理论成绩和娴熟地实操表现,顺利通过考核,取得红十字救护员证。

“掌握急救技能不仅是对自身保护,更是对身边人的一份责任。” 郭贤这样理解红十字精神,“人道、博爱、奉献是红十字精神的核心,我希望能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帮助有需要的人。” 
5月8日,在浙江科技学院,杭州市西湖区留下街道红十字会联合该学院留学生会社会部及留学生志愿者团队,面向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名留学生,开展国际急救培训活动。
针对语言沟通障碍,街道红十字会特别安排了马来西亚籍助教参与辅助教学,通过情景模拟、现场演示和互动答疑等方式,为学员普及心肺复苏、AED使用、创伤救护等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并悉心指导大家参与实操练习,确保所有学员都能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巧。

义乌作为国际化社区的“窗口”,汇聚了大量外籍商户与居民。但语言、文化的差异让不少外籍人士对急救知识和本土应急流程较为陌生。
9月16日,义乌市红十字会联合该市稠城街道宾王社区开展以“安全无国界”为主题的应急救护培训活动。20余名外籍商户及社区居民代表参加培训。
社区党员志愿者主动担起“桥梁”作用,协助外籍学员理解应急救护知识和动作要领。此外,救护师还特别介绍了在义乌从拨打120急救电话到社区应急响应等多种应急处置流程。
玛利亚、郭贤、外籍商户……他们的经历证明,应急救护没有国界,守护生命是共同的语言。
未来,我省红十字系统还将继续优化服务,为更多在浙工作、学习的外籍人士提供无障碍、高质量的应急救护服务,让“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理念在之江大地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国际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