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人类有23对染色体,来自于父母各23条。其中,在第六对染色体的短臂上有着由遗传决定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而它则是决定造血干细胞移植成败的关键之一。
“6”这个数字对于造血干细胞捐献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一般称造血干细胞捐献是“爱在第六对的相遇”。
在6月6日这一天,我省有4人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
“救死扶伤”既是本职也是初心
“今天是个好日子,连天的阴雨终于结束,看到了久违的太阳,愿你今后的生活充满阳光。虽然身在不同的地方,但从此以后,我们的身体将流着相同血,一起看绿草,闻花香,直到白发苍苍。”这是冯佳(化名)写给远方受捐者的一封信。
6月6日,她顺利完成了162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采集,成为浙江第78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冯佳是一名皮肤科医生,从医已经有20多年,在她心里“救死扶伤”是一种本职,也是从医的初心所在。对于这次捐献,她感叹,在茫茫人海中,能与病患配型成功,是一件非常有缘分的事情。
两“老乡”在同一个采集室里完成捐献
6月6日这一天,位于杭州的造血干细胞采集爱心工作室迎来了两位捐献者,他们都来自丽水。他们偶然在这里相会,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给素未谋面的TA送去生命的希望。
躺在左边床上的是来自遂昌的罗先生,他在2017年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今年4月,他接到当地红十字会配型成功的电话,“红会工作人员联系我,与我反复确认捐献意愿,我说,不管问多少次,我都义无反顾。”
6月1日,罗先生放下手中工作,在妻子的陪同下赶赴杭州,入住采集医院。6日,经过3个小时的采集,他成功捐献154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浙江第78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在这间采集室的另一张床上,是“95”后护士叶芬(化名)。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她深知对于血液病患者来说,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疾病的有效手段。所以早在2016年7月的一次无偿献血时,她便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也是在今年4月,叶芬接到了当地红十字会配型成功的电话,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后来顺利通过了高分辨配型和捐献前体检。“今天换了种方式救死扶伤,感觉很奇妙。”叶芬说。
当日,经过血细胞分离机5个小时的运行,最终成功采集了176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叶芬成为浙江第78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这袋饱含希望的“生命种子”立即被专人送往移植医院,当天输入至患者体内。
儿子要参加高考,她却留在宁波捐造血干细胞救人
6月6日下午,原本应该在老家四川陪伴儿子高考的杨女士,却出现在位于宁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爱心工作室里。
来自四川泸州的杨女士目前供职于奉化一家外企。自1996年到宁波后,已五次参加无偿献血。2015年在单位组织无偿献血时,她加入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让她意想不到是,今年3月初,她接到了奉化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得知造血干细胞已初配成功。当她把消息告诉家里人,全家人都十分支持。
再动员、高配、体检……一切都很顺利。6月2日,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杨女士入住采集医院,连续5天注射动员剂,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做准备。
6日这天,经过近3小时的采集,杨女士捐献了24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浙江第78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当天晚上,这袋珍贵的“生命种子”搭乘航班,送往患者所在医院,第一时间输入到患者体内。
“我希望,可以用我这点小小的力量,穿越汹涌的人潮,为你带去生命的火花,加油!”杨女士还特意给受捐者写了张卡片。
更令她欣慰的是,儿子也在给她打气。“他昨天给我打视频电话,鼓励我别害怕,还说妈妈的爱心行动是送给自己高考最好的礼物。等到高考结束,他也要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