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还有一个月就要当爸爸的95后小伙毅然决定捐献造血干细胞

发布时间:2023-03-01发布者: 浏览量:

对于95后神经外科医生孙凯颉来说,4个小时可以为病人做一次手术,只不过这次,躺在浙江省某采集医院病床上的是他自己。在妻子怀孕已有8个月时,孙凯颉得知自己“高分辨率配型成功”,但他还是毅然做了这个决定——他要为一位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的捐献。

“这是一种缘分!”捐献造血干细胞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接触到,而孙凯颉做到了。4小时,是这场“生命接力赛”中采集造血干细胞的时间。

孙凯颉3.jpg

孙凯颉是海宁市黄湾镇大临村人,今年27岁,是海宁市人民医院一名神经外科医生。2月23日,孙凯颉成为嘉兴市第85例、浙江省第870例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也是海宁首位90后捐献者。

说起这次捐献背后的缘分,还要回到他的大学时代。2015年,大二的暑假里,孙凯颉跟同学加入了一个暑假实践队,其中一个项目是帮助温州一名患白血病的五岁小男孩募捐。“半个月里,共筹集了20多万,全部用于小男孩治病。”然而让他遗憾的是,那个小男孩最终也没等到匹配的造血干细胞,最终还是走了。

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在温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儿童血液病楼见习时,孙凯颉看到许多孩子饱受血液病的折磨:反复高烧、一次次化疗……孩子为了化疗掉光了头发,不能玩耍,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开心的时候,他们笑得天真无邪,面对化疗的痛楚,他们又显示出超越年龄的坚强。”在血液科的见习经历,让他深切了解到白血病对患者的折磨,而目前造血干细胞捐献是治疗白血病的最有效手段。

2018年,他在杭州一家医院实习时,也是在一次无偿献血中,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他一直期待着,有一天,可以为他人的生命带去希望。

直到2022年8月,孙凯颉接到了海宁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告诉他配型成功了,当被问到“要不要捐”这个问题上,他没有丝毫的犹豫,他的答案只有“一定要”。

当前,造血干细胞被广泛用于白血病、急性放射病、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因此被称为“生命的种子”。学医的孙凯颉知道,非血缘关系之间的造血干细胞适配概率极低,因此,每一次成功配对,都是“生命的奇迹”。“这是一种缘分!我清楚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没有影响,但是能救一个生命,挽救一个家庭,很值得!”孙凯颉说。

在接到高分辨率配型成功,体检合格的消息后,他就严格遵守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具体流程,除了定期去健身房外,还坚持每天清淡饮食,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造血干细胞捐献,需要提前住院,进行一些准备工作。经过严格的查体后,2月19日,孙凯颉住进浙江省某采集医院,在连续注射了5天动员剂后,2月23日早上8点多,他开始进行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孙凯颉躺在病床上,特别平静。随着分离机的启动,鲜血从孙凯颉的体内缓缓流出,被分离、再回输。

孙凯颉1.jpg

“感觉挺好的,除了打动员剂这几天身体会有些酸痛,不过能承受。”孙凯颉笑着说。采集当天,孙凯颉怀孕已经8个月的妻子金珊珊特地从海宁过来陪着他。

“老公加油,我和肚子里的宝宝为你感到骄傲。”金珊珊握住孙凯颉的手说。“嗯,我想给我们的宝宝树立一个榜样。希望宝宝以后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孙凯颉回应道。

孙凯颉.jpg

从上午8点开始,到中午12点结束,整整4个小时,从孙凯颉身体里采集的274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小心封装起来,放进加有医用冰袋的储运箱里。红十字会的志愿者紧紧握住提手。箱子不重,但志愿者们知道,在患者和家属心里,这是生的希望。他们将马不停蹄地护送到患者所在的医院。

这次成功捐献,也让孙凯颉对医生这项职业有了新的体悟和认识。过去,他总是手持手术刀或者坐门诊的那个角色,如今,他自己走上捐献的采集床,以另一种方式去治病救人。等待生命种子的是一名外省的血液病患者,相信这份来自海宁的珍贵的生命礼物不仅带去希望,还有莫大的温暖和勇气。

(来源:大潮网)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