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我就做好了这场生命接力的准备

发布时间:2024-06-28发布者: 浏览量:

6月28日,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红十字会慰问组到现场看望慰问浙江省第1064例,杭州市第324例,拱墅区第3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施玮玮。

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施玮玮躺在采集床上,双手扎着针管,鲜红的血液从一只手臂流出,经过血细胞分离机的分离,留下造血干细胞,剩余血液从另一只手臂回输到体内。虽然躺久了,有点累,但他的脸上却始终带着从容的笑意。“我经常看新闻,今年墙上的造血干细胞捐献成功的次数变化很快,看到那么多人愿意去帮助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为他们带去生的希望,让一个家庭不再痛失至亲,我觉得很有意义。”

6月28日12点12分,随着血细胞分离机停止运转,施玮玮完成了一场从入院开始历时5天的生命接力,最终经过254分钟采集了174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这份承载着温暖大爱和热切希望的“生命种子”装入储运箱,即刻送往患者所在的医院。

施玮玮用手按压着针孔,缓缓出了一口气:“虽然从入院、打动员剂到采集都很顺利,但是入院第三天的时候有点头晕腰酸,当时有点紧张,怕影响采集,直到这一刻才算真正的把心放回肚子,希望这些造血干细胞在患者体内生根发芽,伴随他茁壮成长。”

今年5月,施玮玮接到拱墅区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有一名血液病患者与他当年留存在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的血样配型成功,没有任何迟疑,他立即表示同意捐献造血干细胞。“因为职业的原因,在7年前加入中华骨髓库的时候,我就详细了解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整个流程,也就是说在那一刻就做好了随时‘生命接力’的准备,虽然没想到等了这么多年,还好等到了。”施玮玮说。

捐献造血干细胞实行“双盲”原则,施玮玮不知道自己救的是一名怎样的病人,有着怎样的生活……但不管什么情况,这次捐献让一名血液病患者重新燃起生的希望。“我有两个小孩,都是在这个采集医院出生的,今天又将有一个生命在这里跟我‘血脉相连’,这很奇妙,也很值得。”

现年37岁的施玮玮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杭州人,也是一名律师,执业十余年,18岁上大学开始就经常参加红十字无偿献血活动,从无偿献血志愿者到板板族(献血小板)、再到如今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这已经是他第13次挽袖助人。在谈到为什么加入中华骨髓库时,施玮玮说他也是在献血的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到这个群体,进一步知晓配型成功后的捐献也不是抽骨髓,而是从手臂上抽外周血,和捐献血小板差不多,就是时间长一些,没什么可怕的。也希望通过他的捐献经历让更多的人消除误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了解造血干细胞,为更多血液病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据了解,今年,施玮玮报名了司法部等组织发起的“1+1”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下个月他将赴新疆开展为期一年的志愿法律服务。在各捐献环节工作,施玮玮全程配合,两边兼顾,既不耽误捐献救人,又没有因此动摇过援疆的决心。让我们祝福他在法援的路上播下更多爱的种子。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