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蓝晨,是浙江省第41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时间过得真快,距离我捐献已过去七年多了。

2018年6月28日,我从衢州坐火车赶往杭州,想着能快点到浙江省中医院,早点开始捐献造血干细胞。入住医院后,开始注射动员剂,促使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大量生成并释放到外周血中。都说打动员剂,会出现腰酸背痛的症状,我倒是没有感觉,腰不酸背也不痛,就是感觉心跳有点快。
我跟医生反映了情况,医生考虑到我之前血压有点高,建议我留院观察。住院期间,医生和护士对我照顾得十分周到细致。
5天后,2018年7月2日上午,我的血液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出造血干细胞,其他血液成分重新输回体内,整个过程并不长,我顺利完成了捐献。母亲因为担心,赶到了杭州,看完整个捐献过程,她总算放心了。
工作人员告诉我,我捐献的11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会在当天下午输入外省一位患血液病的小朋友体内,为他带去生的希望。
那一刻,我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高兴,感觉完成了一个大心愿,那种满足感不亚于工作上的成绩被认可。因为有双盲原则,我无法知道受捐者更具体的信息。出院前,他们转交给我一封患者家属写给我的感谢信,读着读着,作为一个母亲,我流泪了,我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我的造血干细胞能让这位小朋友早日康复。
我是一名普通的乡镇干部。从小就是个普通的小孩,样样都很平常,规规矩矩,没啥特别闪光的地方,绝不是“别人家的小孩”。
在北京上完大学,我回到家乡衢州工作,先在区扶贫办做会计,后来,又去了九华乡政府工作。如果说之前的工作长时间坐办公室,有点不接地气,那乡镇干的就是最接地气的活。
乡镇工作没有固定的“办公室”——你的“办公室”今天是这个农户家,明天也许是那个农户家,哪儿需要你,哪儿就是你的“办公室”。“农村经验”是乡镇工作的“开门锁”,经验不是一蹴而就,是通过点点滴滴与村干部、农户建立起感情。你把他们当自家人,他们才会把你当自家人。
作为宣传委员,发动群众参加无偿献血是我的工作之一。自己分管的工作,当然得带头。我有点胖,曾经几次想去献血,不是因为体检指标不合格,就是碰上生理期,一直没献成。
2015年底,我又一次报名献血,总算成功如愿了。
第一次献血后,工作人员问我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我愣了一下:造血干细胞是什么?说来惭愧,虽然分管这块工作,我也是第一次听说造血干细胞捐献。我问工作人员:是捐骨髓吗?是不是从脊柱里把骨髓抽走?
工作人员耐心地跟我解释。其实捐献造血干细胞跟献成分血差不多,就是把血液抽出后分离出造血干细胞,剩下的血液重新输回到体内,关键是这个造血干细胞能救他人的生命。我觉得这是件好事,当场留存10毫升血样,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回家说起这件事,儿子蓝天说:“妈妈,我知道什么是造血干细胞,我幼儿园的孙老师就献过。”我这才想起来,早在2011年,儿子读大班时,他的幼儿园老师孙小颖就是我们衢州市第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老师还把捐献的视频放给孩子们看。那天儿子回家就跟我说:“我们老师去救人了。”
大概就是从那时起,“爱”的种子不仅播撒在儿子心里,也间接传到了我们家。
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告诉我,非亲缘间要配型成功是非常难的,是万分之一的小概率事件。那份入库的荣誉证书,我一直没有带回家,始终放在我车座后面的口袋里,每次有别人搭我车,上车就会看到这张证书,也会聊起这个事。问的人多了,这件事就像个“老朋友”似的,成了心头的一个牵挂。
2017年是我人生中难忘的一年,一是因为工作的难度前所未有,二是接到了一个电话,让我普通的生活有点“不普通”。
那年,乡里要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项目,我被任命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接到任务那刻,肩膀上的担子重了不少,好几晚都没睡踏实。为了这个项目,全乡镇全力以赴。看设计图纸,看项目报表,这些都是我以前不曾接触的,我像小学生一样从头学起,一点点摸索。
2018年1月左右,项目进入验收阶段,就像一套房子搞完装修,后期要进行查漏补缺、打扫卫生等,工作特别累。就在忙着验收的时候,我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我的血样和一名患者初配成功,询问我是否愿意捐献。接到电话那一刻,我内心特别平静,仿佛接到一个“老朋友”的电话。我把现实情况告诉对方,手头项目正在关键阶段,走不开,而且这大半年没日没夜的工作,身体状态不知道是否适合捐献?
对方说目前没有马上捐献,还有高分辨检测、体检等环节,现在只是征求我的意愿,我同意了。
后来,我负责的项目顺利通过验收。转眼到了2018年4月,我再次接到电话,通知我去抽血做高分辨检测和体检。结果显示,我与患者高分辨配型成功,体检各项指标也基本合格,就是血压处在临界状态。为了能给患者送去最健康的“生命种子”,我下定决心:减肥!
对我这种易胖体质来说,减肥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工作强度大,如果没吃饱,哪有力气跑村入户。每次吃饭,我总会下意识告诉自己“多吃点,吃饱才有力气干活”。我决定控制饮食,并每天挤出半小时跑步。有时加班回家晚了,儿子都睡觉了,我就在家里轻轻蹦跶一阵。有次,回家实在太累,想着先去看儿子一眼,谁知道就在儿子床边睡着了,第二天早上赶紧补跑。就这样坚持了两个月,我身高1米63,体重从140斤降到了122斤,整整轻了18斤。再量血压,已经恢复正常,完全符合捐献要求。
母亲看到我在节食,以为我为了变美去减肥,还不太乐意。当她得知我是为了捐献造血干细胞,还挺支持我的。
出发去杭州前,市红十字会为我举办了一场欢送仪式。会议室里坐满了人,我有点不好意思。读六年级的儿子也在现场,他接受了媒体采访,谁知镜头一对着他,他嘴巴一抿,眼泪就流下来了,好不容易挤出了一句:“妈妈这么做让我很感动,我要像妈妈一样做一个伟大的人。” 我听了心里暖暖的。
爱人送我到了杭州,因为儿子要毕业考试,他又赶回衢州了。
捐献完回到家,我又休息了几天。经过这件事,儿子突然懂事了不少,抢着帮我干家务,叮嘱我要多休息。
恢复上班后,单位里的领导、同事都特别照顾我,让我多休息,往村里跑的任务他们会替我分担。每到这个时候,我总跟他们讲,没事的,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没有影响,千万别给我特殊待遇。
每当有人问起,我也会细心跟他们解释捐献的流程。有的人会羡慕我说,他们入库好多年了,至今都没等到配型成功的电话。每听到这类话,我内心也会有小得意,是不是上帝特意为我这个寻常人安排出一些小火花呢?每当想起捐献这段经历,我都会算一算,那个孩子他几岁了?想到他能健康快乐的生活在阳光下,我的生活便感觉不再普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