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家忙着敲定国庆出游攻略、采购假期物资时,杭州市上城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药剂师郑轶,正静静躺在杭州市定点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
9月26日,这个距离国庆黄金周仅剩几天的日子,对她而言,是兑现十年前一个 “善意约定” 的时刻。
5个小时的采集,仪器缓缓分离着承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最终,郑轶顺利完成212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的采集——这袋 “生命种子” 被第一时间送往患者所在医院,为TA推开重生的大门。而郑轶,也被记在了温暖的数字背后:浙江省第127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时间拉回2015年,刚过而立之年的郑轶,在单位组织的无偿献血活动中,顺手留存了10毫升血样,填写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入库登记表。“当时没多想,就觉得能帮到人是件挺有意义的事。”郑轶回忆道。
那时的她,生活被社区医院的工作、家庭的琐碎和孩子的成长填满,这个“善意的登记”渐渐被日常覆盖,仿佛一封寄往未来的信,暂时沉睡在时光里。

直到2025年8月,一通来自上城区红十字会的电话,唤醒了这份十年前的约定。“工作人员说,我的血样和一位患者初配成功,问我还愿不愿意捐献。” 郑轶没有半分迟疑,“我愿意!这本来就是我当初入库的初衷。”
接下来的高分辨配型、健康体检,郑轶一路顺利通过。当捐献日期定在9月26日时,她心里清楚:今年的国庆假期,没法像往年一样陪家人出游了。但她丝毫没有动摇:“什么事都能等节后,唯独生命不能等。患者的治疗时机,多拖一天就多一分风险。”
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事后提起这件事时,仍满是感动:“造血干细胞捐献时机必须跟着患者的治疗进度走,郑轶完全理解这一点,把患者的生命放在了第一位。” 为了让她无后顾之忧,卫健部门和街道也主动协调,帮她解决了捐献过程中的各类衔接问题,为这场“生命接力”扫清了障碍。

从而立之年到不惑之年,郑轶从“初入职场的医护新人”成长为“社区居民信赖的药剂师”,那份“救死扶伤”的初心从未变过。“我是医护人员,帮人本来就是我的天职。” 她平静地说,虽然不知道受捐者是谁、多大年纪,但一想到对方正被病痛折磨,能帮上忙就是一种缘分——要知道,非亲缘人群间HLA配型成功的概率,最低能到几十万分之一,这份“命中注定”的缘分,她格外珍惜。
郑轶的捐献,并非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孤例”。早在2013年,同事余医生就已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当时社区里的一段暖心佳话。“知道单位有前辈做过这件事,我心里更踏实了。” 郑轶说,这不仅是一个人的选择,更是整个单位“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精神的传承——在这里,“医者仁心”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看得见的行动。
得知郑轶配型成功的消息后,中心领导第一时间找她沟通:“你放心去捐献,工作上的事我们来安排。” 很快,单位为她协调好了15天的休假。同事们也纷纷给她加油:“你是我们的骄傲,等你回来!”
而家人的支持,更是郑轶最坚实的铠甲。她的爱人是一名警察,平日里工作繁忙,在得知妻子的决定后,毫不犹豫地选择支持:“我知道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意义,你照顾好自己就行,家里有我。” 唯一让郑轶有些愧疚的,是对14岁的女儿——原本答应国庆带孩子去北京看升旗仪式,如今只能“爽约”。
可当她蹲下来跟女儿解释“妈妈要去救一个生病的人”时,孩子虽然眼里闪过失落,却很快攥住她的手:“妈妈,你好勇敢,你是我的英雄!”这句稚嫩的鼓励,成了郑轶捐献当天最温暖的动力。

郑轶的捐献,还有一个特殊的意义——她是杭州市第4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这个数字背后,是二十余年的坚守与传递。
“从第1例到第400例,我们走了整整二十多年。” 杭州市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相关负责人感慨道,每一位捐献者都是“平凡英雄”:他们是医生、是警察、是教师,是生活里的普通人,但在“要不要救一个陌生人”的选择面前,都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手。
如今,郑轶已顺利完成捐献,正在家中休养。想起那袋被送往远方的“生命种子”,她依然觉得温暖:“如果我的一点付出,能让另一个人重新站起来,能让一个家庭不破碎,那这件事就值得。”
这个国庆假期,她没能陪家人远行,却用另一种方式,给了一个陌生家庭“重生的礼物”。而这份跨越十年的“生命之约”,也像一束光,照亮了更多人加入“爱心队伍”的路——毕竟,每一份善意,都在为生命续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