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有这样两位老人
一位叫范盛钊
一位叫范盛凯
他们有着相似的名字
年龄也只相差两岁
却不是亲属
人生轨迹也从未重合
但是在十几年前
他们表达过一个相同的愿望——
身后捐献遗体
今年
这两位老人先后离世
在家属的帮助下
他们完成了最后的遗愿
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巧合
而促成这个巧合的原因只有一个
那就是纯粹无私的爱
拱墅区:78岁老人范盛钊捐献遗体
2月20日,在杭州市拱墅区康桥街道计家社区,78岁的老人范盛钊因病去世,他的妻子闻琴玉遵照范老本人意愿,前往拱墅区红十字会,希望捐献老人遗体。
范老早在2006年就有身后捐献遗体的想法,并填写了登记材料,但在当时范老没向妻子吐露。2021年10月,范老身体状况急速恶化,闻琴玉才从丈夫口中得知此事。“虽然他平时也很有爱心,但我怎么都没想到,他真的下定决心要捐献遗体。既然他下了这个决心,我作为妻子,更要理解支持他。”说到这里,闻琴玉眼眶湿润了。
最终,在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见证下,范老的遗体捐献给了浙大紫金港医学院用于医学研究。
“生是偶然的,活是自然的,死是必然的,死亡是平等的。不管我们的寿命如何延续,老与死就像夕阳落日一样无可避免,所以无需悲伤。”2018年初,癌症确诊后,范老写下这份遗书。
如今,范老已经离去,他的生命正以另外一种方式再度绽放。
西湖区:76岁老人范盛凯捐献遗体
也是在杭州,76岁的老人范盛凯,在睡梦里离开了人世,家人遵照他的遗愿,在西湖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见证下,捐献了他的遗体和脑组织。
在回忆父亲是什么时候有了去世后捐献遗体的念头时,女儿郑小燕想到了十几年前那个寻常的下午,不知道父亲是从哪儿得知可以捐献遗体的信息,也不知道这个想法在他心里酝酿了多久,总之那天下午,他独自一人去了浙大医学院,在《遗体捐献志愿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晚饭的时候,他慎重地拿出志愿书,让妻子和女儿在家属栏签字。刚才还说说笑笑的一家人,一下子就全愣住了,欢乐的气氛好像凝滞了一样。
“我不同意,我不签字”,郑小燕斩钉截地回绝了父亲,这是郑小燕第一次了解到遗体捐献,范盛凯的妻子也不同意。尽管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范老并没有放弃这个念头,他对妻子说:“等我走了,你也年纪大了,再为我操办后事太辛苦太麻烦了,我这么做也是为了方便你......”几个月后,妻子终于被说服了,甚至还帮着他劝说女儿,“我们不能阻止他为这个社会做贡献,这是你父亲的心愿。”说到这里,郑小燕的眼圈红红的。“我不能想也不敢想他在医学院的样子,我只能跟妈妈说,就当爸爸换了个地方睡觉吧。”
父亲走后,母亲一时还接受不了老伴去世的打击,郑小燕便把母亲接到身边悉心照顾。后来,母亲告诉她,自己也想在百年之后捐献遗体,郑小燕有些哭笑不得,“其实我还是接受不了,但我尊重他们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