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农民,一生勤勤恳恳,从不舍得多花一分钱。年逾耄耋,却多次奔波在捐赠的路上。
他是一位非遗传承人,69年来三入险境救起4人,年近古稀,这次他决定要捐献自己的遗体。
在日常生活里,他们只是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员,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用一生来践行“人道、博爱、奉献”。
他们,平凡而又伟大。
90岁孤寡老人
先后捐赠10万元
2月9日下午,余姚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来到低塘街道郑巷村,为一位九旬老人颁发了捐赠证书。
故事要从去年腊月廿八说起,老人在外甥的陪同下,顶着寒冷的冬雨,乘坐三轮车赶来,向市红十字会捐款6.5万元。这已经是老人第三次捐款了。
老人名叫郑天钦,老伴已于2017年因病离世,膝下也没有子女,今年已是90岁高龄。行动不便的他有点耳背,担心工作人员听不清,他一直提高分贝重复地说:“2020年因为疫情没来,这次我一定要赶在春节前来一趟红十字会。两年了,这次我一共要捐款6.5万元。”说罢老人拿出了刚从信用社取出的4叠钱,又从几个口袋里掏出了3叠钱,一并交予现场工作人员。
早在老人进门时,工作人员就认出了他。这已经不是老人第一次捐款了,2018年和2019年,他连续捐款共3.5万元。
老人一生务农,勤勤恳恳,平时生活非常节俭,从不舍得多花一分钱。
“2018年来的时候,我原本要捐2万元,是你们工作人员再三劝阻,才改为捐款1万元。我现在身体还行,也花不了那么多。这次你们不用劝了,就按照我的意愿来,今天我是一定要捐这笔钱的,否则下次我还是要再来的!”在老人的强烈意愿下,市红十字会接收了这一笔沉甸甸的善款。
年近古稀
曾救过4人的非遗传承人
这次决定捐献遗体
正月初七,上班第一天。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在家人的陪伴下走进了东阳市红十字会办公室,庄重地在《浙江省遗体(组织)捐献志愿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位老人叫王人造,出生于1953年,画水镇画溪村人,是东阳市玉石雕刻非遗传承人。
王人造自小就深受雷锋精神的影响,把雷锋视为自己的榜样。在他前半生中,曾有着3次奔赴险境,成功救起4人的传奇经历。
第一次救人时,王人造只有15岁。有着良好水性的他以一已之力救起两个溺水的女孩后,选择悄悄地消失在夜色中。
今年68岁的王龙娥就是当年被王人造救起的其中一个女孩,回忆往昔,她感慨道:“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王人造就是救人者,直到两天后,我的父母经过多方途径才打听到是他救了我们。”
王人造第二次救人发生在1992年。当时一家放着化学原料的仓库突然着火,并冒着浓浓的黄毒烟。仓库里的人边往外逃边喊着:“还有一个人在里面晕倒了,快去救他。”
这是王人造最危险的一次救人经历,但当时他脑海中只有救人的念头,他深吸了一口气,拿毛巾屏住呼吸,冲进毒烟中,成功将晕倒的人背了出来。
第三次救人发生在21年前。当时,48岁的王人造在一个工地工作。一次施工时,工友邵瑞林不慎碰到了漏电的电缆线。看着他不断抽搐的身体,周边的工友都不敢上前营救,只能焦急地大喊“救命”。
生死攸关之际,懂得电力知识的王人造冲了出来。他先用手背碰了碰邵瑞林的衣服,在发现衣服上不带电后,用双手隔着衣服环抱住邵瑞林,用力一扯将邵瑞林拉离了电线。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邵瑞林至今仍然万分感动:“王人造就是这样好的人,我一辈子也无法忘记他的救命之恩,他的事迹值得被更多人知道。”
为何突然有了捐献遗体的想法,这还要从过年前的一次大扫除说起。去年腊月廿六,为了迎接虎年新春到来,他和妻子一起在家打扫卫生,整理旧物。在整理一叠旧报纸时,王人造无意间翻到了2020年《东阳日报》的一篇报道——“七旬老夫妻双双登记器官捐献”。在看完整篇报道后,王人造萌发了向这对老夫妻学习的念头。
“人死了什么都没了,火化后就是一坛灰。倒不如把遗体捐出去,不仅能为其他人带去治疗的希望,还能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添贡献。”几十年如一日热衷公益事业的王人造,在这一点上想得很透彻,“我只是想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断伸出双手,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
相依相伴45年的妻子许梅菊,在得知王人造这一念头后也表示了支持,她说:“我丈夫是个老实本分的人,这么多年来他一直都在努力地帮助他人。捐献遗体也是帮助他人的方式之一,只要他开心,我就支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