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前夕,宁波象山三中退休教师徐成英收到了象山县红十字会送来的母亲黄杏兰的遗体捐献证书。
4月底,96岁的黄杏兰去世,遵照遗嘱,徐成英和弟弟将其遗体和眼角膜捐献,黄杏兰成为象山县第八位遗体捐献者。而徐成英的父亲徐有夫是象山县第二位遗体捐献者,12年前去世时就捐献了自己的遗体供科研和教学用。
一个普通的家庭,一对平凡的老人却先后以无私的举动定义了大爱无疆……
“我有手有脚能干活,就不会辛苦”
黄杏兰和丈夫徐有夫都是象山县大徐镇海口村人,黄杏兰比丈夫大了4岁,生育了一对儿女,夫妻俩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徐有夫患有强直性脊柱炎,腰部以下都不能动弹,长期瘫痪在床。结婚几十年来,都靠黄杏兰照顾。
据徐成英回忆,从她记事起,就是母亲黄杏兰忙里忙外,常常凌晨三四点就起床,洗衣做饭。等大家醒了,她又打水给父亲洗漱、清理痰盂,照顾一家人吃早餐。然后就跑去地里干活,一干就是一整天。
一家四口的生计指望着黄杏兰,她就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养过鸭、兔子、羊、猪、鹅等,种过水稻、蔬菜等,晚上又做来料加工……
黄杏兰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像个陀螺一样不停地干。徐成英曾问过母亲辛不辛苦,可她却说:“我有手有脚能干活,就不会觉得辛苦!”
在黄杏兰这种乐观态度的影响下,常年卧床的丈夫徐有夫情绪也渐渐平和。徐成英说,虽然一开始父亲也会感叹命运不公,但是看着一双儿女承欢膝下,他的内心也逐渐亮堂起来……
“我们小的时候几乎没有穿过新衣服,都是妈妈收旧衣服给我们改的。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我考上宁波师范学院后,寒假回来看到妈妈给我准备的带鱼,那可是我们家稀罕的海鲜,我的眼泪就忍不住流下来……”回想起往事,徐成英不胜唏嘘。直到自己后来参加工作,弟弟职业也渐渐稳定下来,家里的境况才开始好转。
夫妻接力捐献遗体,爱心与天地共存
即便当年生活艰难,善良的黄杏兰也会伸手助人。有时别人没吃的,她会把地里采回来的菜分给他们,有时别人手头紧,找她借钱,她也会把自己压箱底的一点点钱拿出来给人救急。这让年轻的徐成英很不解:“我们都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为什么还要管别人?”
但每次黄杏兰都会说:“也许我们帮他走到河中央,又有人接着来帮呢?我们要乐观一点。”
对于妻子的想法,徐有夫非常赞成。常年的疾病带给自己的痛楚、不便,给家庭造成的影响,让他也琢磨着为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
徐有夫有一次在听收音机广播时,听说可以捐献遗体、器官给他人带来生的希望,或者给科研机构做疾病研究时,他心动了。他把自己的想法讲了,得到妻子大力支持。
徐成英回忆,母亲曾告诉爸爸:“以前风会等来,雨会等来,太阳会等来,就是钱等不来。现在钱也有了,生活就像天堂,什么都不缺,我们这代人还有这样的日子已经很幸福了,我陪你一起捐(遗体),留点念想。”
2007年12月底,徐有夫和妻子黄杏兰双双在遗体捐献申请表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2012年4月6日,80岁的徐有夫溘然离世。按照约定,在简单的告别仪式后,老人遗体被送往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遗体接受站。
丈夫去世后,黄杏兰曾独自生活过一段时间。那时84岁的她眼花了、耳聋了、牙掉了、背驼了。因为膝盖不能弯曲,她走路还需要借助拐杖。但衰败的躯体并不妨碍她把自己的日子打理得妥妥帖帖。
一个人住在大徐的老屋,寂寞是必然的。可女儿问及时,黄杏兰却总说:“寂寞是可以克服的,一个人自由自在,想睡就睡想吃就吃。”就这样,她还经常去开导周围的老人,给他们做“思想工作”:“过去苦过也忘了,过去甜过也忘了,我们要珍惜眼前这日子。”
今年4月22日,脸上经常挂着笑容的老太太黄杏兰安详地走了。徐成英和弟弟完成了母亲最后的心愿——捐献遗体。
徐成英说:“这个母亲节,父亲在天堂那边会陪着母亲,他们不会孤独,因为他们的爱心与天地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