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晚7时,开化县中医院手术室的灯光渐次熄灭。55岁的汪涌在此完成了生命的最后一场“接力”。他捐出的肝脏、双肾脏和双角膜,将为3位器官衰竭患者带来新生,并让至少2名失明患者重见光明。
手术室外,24岁的汪铭豪瘫坐在长椅上,双眼通红。短短两天,这位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在命运的淬炼中迅速成长。从接到父亲病危通知时的难以置信,到在捐献确认书上坚定地签名,他完成了从青涩学子到家庭支柱的蜕变。

2月26日晚,在杭州的汪铭豪接到母亲电话,得知父亲突发脑溢血正在抢救。他连夜赶回开化,途中往昔与父亲相处的画面不断闪现。父亲是一名企业职工,身体硬朗,没有高血压、高血糖等基础疾病,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平日里热心助人,曾救下落水市民。这样一位充满活力的父亲,怎会突然倒下?

次日凌晨1点多,汪铭豪和母亲在医院重症监护室外相见。母亲郑忠花告诉他,父亲已经经历过一场抢救,虽经积极治疗,但医生判断仍未度过危险期,随时可能离世。
在医生许可下,汪铭豪走进重症监护室。病床上的父亲与往日判若两人,已无知觉,仅靠呼吸机维持生命。看着父亲虚弱的样子,汪铭豪悲痛万分。
2月28日凌晨,汪涌的病情急转直下,生命已无法挽回。在焦急、悲痛与不知所措之际,汪铭豪看见了放置在一旁的人体器官捐献宣传展板。他想起曾读过的器官捐献者徐春田的事迹,萌生了一个念头:“我想让父亲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
“父亲一直教导我如何做人、如何善待身边人,他告诉我要尽可能地帮助别人。”汪铭豪告诉记者,最初和母亲提及捐献器官的想法时,她痛苦又纠结,但想到父亲平时就是一个乐施援手的人,她最终还是同意了。
在征得其他亲属同意后,汪铭豪通过医院和县红十字会联系到浙江省人体器官获取服务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详细了解捐献事宜。2月28日下午,母子二人在两位器官捐献协调员的见证下,在《人体器官捐献亲属确认登记表》上郑重签名。
当天傍晚,医护人员将汪涌从重症监护室送往手术室。过道上,他的亲属、医护人员和陌生人手持鲜花为他送别。

“从小到大,我竟没有和父亲留下一张合影。”采访中,汪铭豪泪流满面,“之后刊发的报道和照片,是父亲留给我的最后的礼物,我会永远珍藏。”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汪铭豪决定留在开化,陪伴母亲开始新的生活。

“他和我是一个包装组的同事,他把自己的工作完成后,总是会主动帮助组里年纪大、身体不好的同事。平时脏活累活他都抢着干,厂里的‘先进员工’几乎年年都有他。”多年同事汪娜妮悲伤地说,记得汪涌在30多岁时就说过,人活着要有意义,只要能用到的东西都可以捐献,当时大家都以为他在开玩笑,如今汪涌真的为他人送去了“生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