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献协调员,是连接捐献者家庭与受捐者的重要纽带。他们需要在患者生命垂危无法挽救的时刻,理解家属的悲痛情绪,并与家属进行沟通,解释器官捐献的意义。这不仅需要医学专业知识,还需要极强的沟通能力和心理疏导技巧。
今年,是宁波器官捐献协调员章娉专职从事器官捐献工作的第11个年头。11年来,经她宣传动员,成功实现器官捐献的已有近300例。
她说,作为一名器官捐献协调员,她的身上挑着一副担子,一头是捐献者家庭面对亲人离世的绝望,一头是器官衰竭患者面对新生的渴求,每天的工作充满了挑战。

走入ICU、急诊科,向生命无法挽救的患者家属宣传器官捐献,是章娉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艰难的一步。
有一次,鄞州第二医院收治了一名车祸患者,抢救无效。她与患者的妻子沟通,妻子同意捐献丈夫的器官。但是按照器官捐献相关规定,必须取得患者父母的同意。而患者的父母远在湖北恩施一个偏远山村,当时没有宁波直达恩施的航班。
当天,章娉和另一名同事连夜坐火车到上海,第二天早上6点多,两人搭乘飞机到恩施,一下飞机便又包了一辆车,颠簸了4个多小时,两人终于到达患者家。
善良而悲伤的父母,支持年轻人做出的决定,同意儿子在过世后捐献器官。等家属完成知情同意手续,天已黑透,两人只得坐车到一个小镇上凑合着过了一晚,第二天一早便急忙往机场赶。
“捐献工作就是跟时间赛跑。我这边能快一点完成捐献准备手续,就能早一点启动器官捐献,也许就多一个生命得以挽救。”章娉说,器官衰竭患者的病情不等人,许多病人的生命正在以“分”倒计时,她不得不抓紧每一分钟。

“每一次沟通都是一次心灵的碰撞。”章娉说,“家属往往处于极度悲痛中,我们需要用最大的耐心和同理心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尊重他们的选择。”
让章娉记忆深刻的是,2015年1月底,余姚市人民医院有一位25岁的脑出血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生命已经无法挽回。章娉接到信息后,立即驱车赶到余姚,可面对她的宣传,患者父母当即转身离去。
章娉没有沮丧。因为她能理解家属的悲伤和绝望,理解他们现在的心情,理解他们需要更长的时间去面对儿子的生命不能挽救的噩耗。患者在ICU维持生命的一个月的时间里,她去了10多次,家属的态度从最开始的不予理睬,到后来,向她讲述患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她陪伴着家属度过这一段最艰难的时间,也为他们传递患者在ICU里的情况。
那天,章娉又一次前往。她记得当时ICU门口已没座位,她和患者家属一起席地而坐,家属告诉她决定放弃治疗。
这时,一位医生让家属签字确认他们的决定,患者的父亲站起来看着她说道:“好,我们同意!”停顿了一会儿,又接着说:“我们同意捐献器官。”
听到“同意”二字时,章娉一时愣在原地。患者的父母最终选择用器官捐献的方式延续儿子的生命,背后,“又有人可以得救了!”

器官捐献,一边是逝去,一边是重生。而行走在这生死之间的器官捐献协调员,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份过于沉重的职业。
当被问道:“选择这一职业,后悔吗?”
章娉毫不犹豫回答:“不后悔!”
在鄞州第二医院,目前有近500名肾衰竭患者在苦苦等待移植,而该院每年可以成功实施肾移植的患者仅有50人左右,原因正是捐献器官来源的短缺。章娉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那些正在苦苦等待的患者,也为捐献者家属留下对亲人的念想。
让章娉欣慰的是,随着社会对器官捐献认知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并支持这一大爱之举。
章娉说:“每一个捐献决定,都是一次生命的接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命接力’的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