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红十字会打造“博爱旗帜·赤心红会”机关党建特色品牌

发布时间:2023-11-21发布者: 浏览量:

舟山市红十字会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贯彻党建带红建工作主基调,创设“博爱旗帜·赤心红会”机关党建品牌,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三救三献”业务工作为抓手,广泛传播“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积极打造“群众身边的红十字会”,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有效发挥好红十字会作为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和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以点带面,锻造政治过硬的红十字会党组织

一是强化党员核心关键作用,带动群众积极参与红十字人道事业。通过组织带党员、党员带队伍、队伍带群众的模式,切实构筑起以党员为引领的“第一响应人”管理体系。开展“四个一起”,即“一起学急救、一起做公益、一起做志愿、一起树公信”,把红十字工作融入基层党建,吸纳素质过硬的党员为红十字会会员,以党建工作带动红十字事业不断发展。

二是建立服务为民的人道理念,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红十字服务内容纳入社区党建服务清单,以“弘扬人道精神,开展生命关爱”为主题,以“理念传播、救护培训、人道救助、心理关爱、志愿服务、生命教育”等为主要内容,大力推进社区基层治理,使党建从摸不着的“虚”转为看得见的“实”;红十字人道救助项目更加公开、更加精准、更大力度地服务于救助群体,红十字志愿服务通过走进渔农村文化礼堂、博爱送万家、流动医院下乡等与社区志愿服务有效结合,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水平。在海岛民生驿站、红十字博爱家园建立体现“互帮互助”和“救急兼顾济困”为主要内容的博爱互助金,8个海岛民生驿站博爱家园全部列入筹资和帮扶范围,通过“99”公益日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广泛筹资,让博爱互助金充分发挥人道救助和帮扶作用,更好地惠及海岛群众。

三是以共建为连接点,探索红会党建工作新思路。探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党建工作新思路,与金鸡山大党委组建党建联盟,积极响应群众需求,推出惠民举措。建立了红十字志愿服务网络体系,在汪大姐来了栏目、市政务中心、学校、各区等投放公益广告,在景区、交通节点、客滚轮、博爱家园等配置担架、急救包、AED等红十字救护器材等,打造传播红十字文化、开展红十字服务、推动红十字交流的“示范窗口”。开展博爱小岛建设,在白沙岛打造博爱超市、博爱菜园、博爱书屋、景区救护站、景区救护驿站等系列服务载体,建设为民服务体系,通过本岛志愿服务队和派遣志愿服务队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大服务群众的力度,让海岛群众感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

真抓实干,打造博爱为民的红十字会党组织

一是打造“救在身边”品牌。党员干部带头持续开展“救在身边”九大行动,加强对CPR(心肺复苏)、AED(自动除颤仪)操作使用的培训,打响“红十字救在身边”品牌,截至2023年6月底,上半年全市共开展普及培训165期,培训32006人;取证培训129期,取证5338人;举办全市二级应急救护师初训班和复训班,培训师资86人。

二是增强人道筹资能力。党员干部带队走访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部门,主动宣传筹资项目,商谈合作意向。2021年至今全市红十字系统常规募集捐赠款物累计达3117万元。每一笔资金支出做到及时公开公示,接受社会监督,确保资金用于真正困难的群众。结合博爱送万家、东东爱心助学金、普济白血病救助等活动开展,党员带头上门慰问困难党员、特困人员、困难新居民学生、失独老人等。

三是提升红十字志愿服务水平。积极开展辨识度高的红十字志愿服务,着力打造红十字志愿服务品牌。在市红十字党组领导下,全市37支红十字志愿服务队上下一条心,把群众对红十字工作的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定期开展送医送药、关爱心理健康、爱心敬老等红十字志愿服务。机关党支部党员更是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主动参与到各类志愿服务中去。2021年以来开展基层志愿服务430场,服务10.52人次,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村(社区),偏远悬水海岛,助力疫情防控、服务亚运安全、保障重大型赛事等,以更加接地气的方式响应群众的需求。

改革创新,建设务实高效的红十字会党组织

一是结合地域实际,助力经济发展。舟山市红十字会结合海岛实际创新开展“护航渔业·救在身边”专项行动,通过打造“一船一员一箱”海上应急救护驿站,保障海上作业安全,助力海洋经济发展。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利用伏季休渔期组织渔民开展针对性应急救护培训20期,累计为865艘24米以上大型近海渔船及远洋渔船开展救护员取证培训,确保每艘船至少配备一名救护员、一个急救箱。开展海上交通客运培训4期,推动158名岛际交通客滚船工作人员取得救护员证,嵊泗县3艘客滚轮上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打造博爱海上救护驿站,为船员和旅客架起海上安全防线。

二是加强生命教育,守护青少年成长。机关党支部积极献计献策,开设“一课一练一机”校园生命教育课程,丰富青少年生命教育载体。立足全市各中小学实际情况,通过调研、走访、座谈等形式,掌握学校城乡差异、学生年龄差异等需求不同特点,创新开发设计包含心理健康教育、防踩踏、运动伤害处置等8项生命教育课程,为全市学校提供“点单式”服务;会同教育部门结合“防灾减灾日”“台汛期”等重要节点组织学校开展防地震、防台汛、消防等应急演练,今年以来累计开展“点单式”授课46场次,应急演练8场次,普及师生1.5万余人次,实现中小学生命教育全覆盖。累计在全市各高校、中小学校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应急救护一体机等急救设备19台,今年9月底前实现市属初中以上学校AED配置全覆盖,同时开展校内AED使用培训,实现全体师生“有用、会用、敢用”。

三是围绕中心大局,助力社区治理。紧紧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主动参与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通过实施“一圈一杆一绳”水域防溺公益项目,加强群众生命安全保障。累计在全市城乡水道、海岸沿线、山塘水库等易发生溺水事故重点区域,投放安装“四个一”(一块警示牌、一个救生圈、一根救生杆、一条救生绳)防溺水救援设备568套,基本做到重点水域安全设备全覆盖,有效筑起防溺水生命安全“防护网”。动员河(湖)长、乡村治理网格员、志愿者等力量,成立红十字防溺水志愿服务队5支、队员50余名,压实基层和志愿服务队责任,常态化巡查,做到监管、维护、宣教良性循环。今年以来,累计在全市开展水域巡逻巡查等志愿活动50余次;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动60余场次,受益群众2.5万余人次。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