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人替你活着

发布时间:2024-06-19发布者: 浏览量:

接纳一颗新的肝脏,需要以年为单位的漫长磨合。经历了发烧、湿疹和各类排异反应,移植术后的第6年,王根木(化名)感到新器官与自己融为一体,生活与普通人无异。

王根木是幸运的。肝胆胰外科专家林国领介绍,中国是个“肝病大国”,在终末期肝病患者等待肝移植的队列中,能成功实现移植的只有约三十分之一。而多少普通人知道并愿意捐献,决定了这些等待中的患者生存希望有多大。

据衢州市红十字会统计,截至目前,该市累计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者14205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累计完成201例,捐献器官、组织1141个,挽救了至少837名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让至少304名眼病患者重见光明。

我的每一天都很珍贵

王根木是一名退役军人,今年59岁。在他体内,来自陌生人的一颗肝脏,已陪他走过了6年。

2016年秋天,王根木在一次体检中被查出肝病。此前,他的身体一直挺好。病情发展得很快,到2017年4月,他做了全面的评估,主治医生建议他实施肝移植。与家人商量后,王根木当即决定:做!

之后就是长达半年时间的等待。其间,王根木腹内严重积水,肚子大得甚至弯不下腰来,全身浮肿。“西药、中药都吃过,但几乎没有效果,肝脏已经失去了代偿功能,有医生说我活不过两个月。”如今的王根木已经能笑着说出这句话。

2018年2月8日,王根木终于等到了肝源,被送入手术室。这一天被他称作“重生的日子”,此后的生活,“每天都很珍贵,一天要掰成两天来过。”

如今,新肝已与身体融为一体。每一两个月,王根木要去医院做肝脏功能、血药浓度等检查,指标良好,他回归了普通人的生活。

“老板,一箱酥饼、30盒绿豆糕,一共多少钱?”采访当天,在新农都副食品批发市场里,顾客向王根木询价。王根木一边往客人的车里搬货,一边随口报出价格,然后走到柜台旁坐下,给客人算账、开票。

副食品批发生意,王根木干了三十多年了。如今的生活与早前无异,唯一不同的是,他的心态变了,变得更豁达,也更珍惜眼前的一切,比如家人、朋友和自己的身体。

虽然经过了漫长的磨合,但王根木依然需要每日服用免疫抑制药物,以减少身体对陌生肝脏的排异反应,这也使得他比普通人更容易感冒。“所以我一般都会比别人多穿一件衣服,人多的地方也不愿意去凑热闹,自己的身体最重要。”他说。

与其他受捐者一样,王根木也试图询问过自己“救命恩人”的情况。这个因器官移植与他产生奇妙联系的陌生人,他对其唯一的了解是,对方是一个温州人。从那以后,王根木对温州有了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仿佛那是他的第二故乡。


用心爱着这个世界

衢州也是许许多多器官受捐者的第二故乡。

2012年6月11日,开化县16岁少女徐雨文因病去世,在承受丧女之痛的同时,她的母亲徐萌仙无偿捐献女儿所有有用器官,让4名病患重燃生命之火,至少2名眼病患者重见光明。徐雨文成了衢州市第1位,全省第31位器官捐献者。

近日,记者再次询问徐萌仙作出这一决定的原因时,她说,在带着女儿求医的路上,她遇到过很多好心人,也见识到许多与她一样痛苦绝望的母亲,“我想帮一帮他们。”

徐雨文的故事经媒体传播,让更多人感受到了爱和善良的力量。之后,狄韦龙、熊雨馨、孙新武、钱芳炎、吴子敬……更多的名字以这样意义非凡的方式为人们所了解和熟知。

“我知道他身体的一部分还活着,他的眼睛还能看到这个世界,我就觉得生活有了念想,有了寄托。”孙矜持是一名器官受捐者,也是一名器官捐献者家属。他的父亲孙新武在去年7月11日接受了器官捐献手术,捐出的肝脏、双肾和角膜为4位器官衰竭患者带去生的希望,使两位失明患者重见光明。


孙矜持在3岁时被诊断肾病综合征,2009年他17岁时发展为尿毒症,并在2021年12月成功进行了肾脏移植手术。因为感受过生病和等待的痛苦,在父亲在世时,他们父子两人就曾彼此承诺过,如果对方的生命进入了最后的旅程,那就将对方的器官捐献给有用的人。

如今,父亲去世了,孙矜持也比之前更加珍惜自己的身体,“我每天早起早睡、清淡饮食,适度运动。我要照顾好自己,才更对得起父亲和捐献者。”孙矜持说,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经历了受捐和捐献两场生命的交接,他更加理解生命的意义。

浙江省人体器官捐献专职协调员方丹曾见证近百例衢州籍人士完成器官捐献,对于自己经手的每一例器官捐献者,她都记忆深刻。2017年时,常山县9岁男孩杨君望因为意外即将离世,当时他的亲属20多人都来到了医院,每个人都神情悲痛。“孩子小小年纪遭遇不幸,母亲也在同一场车祸中去世,家人正处于悲痛中,我们并不确定对方会答应捐献器官,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聊了聊。”但让方丹没想到的是,在与杨君望的父亲杨名(化名)沟通之后,这位悲痛中的中年男人花了约20分钟与所有亲属沟通商量,然后回复说:“可以。”之后,杨名躲在医院的楼梯拐角处痛哭一场。

这是一群人,在倾注了无数深情后,共同成就的莫大善举。这是一家人,献给医学和陌生人的礼物。

这是一件很酷的事

“我觉得这件事情非常酷!拿到这张卡后,我好像更爱自己了,有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好像有一个声音时时刻刻在提醒自己:不要熬夜,要保护好眼睛,多喝水多运动,保护好你的内脏器官。因为或许某一天,当他们不再属于我的时候,在地球的某一个角落,他们将点亮另一个生命!”——这是衢州网友茜茜在拿到自己的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卡后,在朋友圈发出的感叹。

“登记器官捐献是经过父母同意的,毕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愿意变成一颗种子,而不是一抔黄土”“从这一刻起,与几百万人一起成为更好的人”……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器官捐献”,记者发现,许多和茜茜一样的年轻人选择做一名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者。

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平台上看到,年龄在18岁至35岁的衢籍青年群体占衢州登记人数的百分之七十左右。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在前人的感召下,愿意加入器官捐献者的队伍,愿意为陌生人点亮生命希望,完成“生命的接力”。

“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人们对生命、身体有了越来越深刻、科学的认识,这与人口教育、人口素质水平的提升分不开。”林国领分析,年轻人作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对人体器官捐献的认知态度及捐献意愿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家庭乃至社会对人体器官捐献事业的态度,“我相信,随着他们的成长和推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事业的路会越走越宽。”

其实,并不是所有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者都能完成捐献。据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最终能否实现捐献需经医学评估并征得其主要亲属(配偶、成年子女、父母)的同意。另外,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遵循“自愿、无偿”的原则,捐献意愿发生改变,可以随时变更或撤销登记。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