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七一献爱心 我省又实现三例造血干细胞捐献

发布时间:2013-07-12发布者: 浏览量:


黄震六岁的儿子在床边给爸爸鼓劲

    党员七一献爱心

    作为一名党员,在党的生日那天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这对于35岁的黄震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7月1日上午9时45分至下午2点45分,经历了4个小时采集的黄震,成为我省第13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黄震是杭州市口腔医院的一名医生,2005年加入中华骨髓库。今年3月,他得知自己和一名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并通过了后续的高分辨检测和身体检查。当工作人员告知黄震可以捐献时,他却遭到了家人的反对。“既然有机会救人一命,我不会放弃。”黄震坚持捐献, 6月27日入住省中医院,开始接受动员剂注射,做好采集前准备。

    因为家中老人住院,小孩正好要申请入学,家里成堆的事让黄震的家人并不赞成这次捐献,但今天,黄震的妻子带着7岁的儿子豆豆,还有黄震的丈母娘、丈人都赶到了医院,用家人的关怀陪伴他完成这次爱心捐献。期间,活泼的豆豆还跑到爸爸身边,轻轻地抚摸爸爸的前额说:“爸爸,加油!不要怕!”豆豆说,他并不清楚爸爸在做什么,但大家都告诉他,他的爸爸在做一件非常伟大的事。

    黄震所在医院的领导和同事也都分批赶来看望他,大家纷纷表示也会在日后加入中华骨髓库,并号召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加入这支爱心行列。

    黄震捐献的256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由患者所在医院的工作人员于当天送往了北京。
 


第135例 姚志


                   
    四川小伙坦然捐献
 
    1988年出生的姚志,是一位身材高大,非常阳光的四川小伙,目前就职于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杭州营业部,是我省第13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2011年姚志主动报名留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今年1月与我省的一名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6月25日,他在省中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

    姚志面对捐献的坦然,就像在做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一样。当工作人员问及他为何如此坚定地捐献,他说:“捐献对身体无伤害,捐献能拯救一条生命,为家庭带来幸福;不捐献会终止一条生命,毁掉一个家庭。就这么简单。”


潘天凑和儿子及永康的志愿者


    永康老板像中了彩票一样高兴

    40岁的潘天凑是金华永康市芝英镇善儿村的一名私营业主,去年10月,他接到永康市红十字会的一个电话,说他的造血干细胞与一个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有可能进行捐献。经过初配、高配、体检、复查等一系列程序后,今年6月,潘天凑接到了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的通知,7月8日在省中医院完成捐献,成我省第13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7月3日,潘天凑住进省中医院。上午,打完第一针动员剂后,潘天凑感觉身体状况良好,便带着儿子去西湖逛了一圈。“儿子放暑假了,趁这个机会陪陪他。”

    “过几天,我就可以挽救一个生命,在妻儿眼中也算是‘英雄’啦。”说起造血干细胞捐献,潘天凑有些得意:“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概率微乎其微,跟买彩票似的,真没想到自己能‘中彩’。”

    2008年10月9日,潘天凑在一次无偿献血中,遇到志愿者在做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因为平时有所了解,他便当即填写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登记表,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员。

    起初没想到会配型成功,同时也怕家人担心,潘天凑从一开始就选择了隐瞒妻子,每次出去检查,总会找各种理由。

    到了不得不坦白的时候,潘天凑旁敲侧击,却被细心的妻子一眼看穿。尽管内心纠结,但妻子陈碧还是选择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决定,并让14岁的儿子陪去杭州,自己在家照顾2岁的女儿和管理工厂。

    金华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熊健说:“家人不放心是难免的,我2007年初捐献后,休息一周就上班了,现在身体很好。”曾两次捐献的郑卫军也到医院看望了潘田凑,通过“现身说法”给予了他很大的信心。

    7月8日,经过6小时的采集,潘天凑完成了219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这袋“生命种子”被送往白血病患者所在的温州附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