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连续实现三例造血干细胞捐献 捐献总数达到110例

发布时间:2012-07-19发布者: 浏览量:

    第108例:台州市黄岩区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

 

    7月9日上午,26岁的小伙子王梁盼静静地躺在省中医院血液病房,开始采集造血干细胞,这些造血干细胞将用于挽救一名武汉青年的生命,这是黄岩区第一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台州市第六例,同时也是我省的第108例。  

    当天上午,黄岩区红十字会人员专门赶往杭州看望王梁盼,了解造血干细胞采集情况。在病房里,正在采血的王梁盼身体麻麻的,嘴巴有些干,他的女友正用一根湿棉球擦拭他的嘴唇,医务人员在旁安慰着,“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并不会产生不良反应。”“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影响健康,因为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正常情况下,人体各种细胞每天都在不断新陈代谢,进行着生成、衰老、死亡的循环往复,失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1—2周内,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即可恢复到原来水平。”省中医院血液科主任周郁鸿说。

    在采血过程中,王梁盼显得很轻松,不时与周围的人开玩笑。在交谈中得知,王梁盼以前经常参加无偿献血活动,在一次献血过程中,他接受医生建议,将自己的血液样本放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预备捐赠者,今年5月份,王梁盼接到了区红十字会的电话,并被告知他的血液样本与武汉一名患者初步配对成功。

    “突然间接到电话还是会比较意外的了,因为谁也没想到那么快,有些人一辈子都没配上,你说才登记了一年多,然后立刻就打电话来了,那个时候真的蛮吃惊的。” 刚刚得知这一消息的王梁盼心里有些紧张,毕竟是第一次进行造血干细胞捐赠,但在省、市红会和黄岩区红会工作人员的耐心解答下,王梁盼逐渐消除了紧张情绪。7月4日上午,他在省红会和区红会的安排下前往省中医院,开始采血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目前对于这个患者来讲,也就我一个人配上捐给他的。如果我不捐的话就没有人捐他了,那我们总要给他一个希望。”王梁盼告诉记者,虽然与这位武汉青年未曾谋面,但在献血过程中的王梁盼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他能早日康复,开始新生活。(蔡步文)

    第109例:温州公务员捐献造血干细胞

    7月10日下午3时许,浙江省中医院血液内科的病房里,血细胞分离机启动,苏海和开始了3个小时的干细胞采集。从他体内分离出来的“火种”将第一时间空运至北京,拯救一名17岁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

    32岁的苏海和是瓯海区三垟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他说,2006年,为了帮助一名患白血病的高中女生,他与朋友、同事组织募捐,但由于没有配型相合的造血干细胞,这名少女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此事深深震撼了苏海和,当年,他成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血液样本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浙江分库。

    今年2月份,苏海和接到了中华骨髓库浙江分库工作人员的电话,得知他的血液样本与一名白血病少年配型成功。“配型成功是几万分之一的概率,这种缘分坚定了我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决心。捐献干细胞,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又有挽救一个白血病患者生命的可能,举手之劳,何乐而不为?”苏海和说。

    苏海和的妻子非常支持丈夫,帮他上网搜集资料,了解相关知识。7月6日,她陪丈夫到杭州捐献造血干细胞。

    7月6日至7月10日,苏海和每天注射2针动员剂,为昨天下午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做准备。苏海和说,在杭州的这几天,心情比较轻松,每天打完动员剂后,就和家人在西湖边逛逛,睡眠也十分充足。

    昨天下午2时40分,医生为苏海和注射抗过敏针剂和葡萄糖酸钙。3时许,血细胞分离机开始采集。30分钟后,苏海和感觉左手有些麻木,医生让他调整了手的姿势,尽量放松。

    此后,苏海和逐渐放松下来,与陪同的家属和医护人员聊天,没有出现疲惫或其他不良反应。

    3个小时后,当天的采集结束。苏海和说:“躺了3小时,就是觉得关节有些酸。”

    医护人员说,他们采集了200毫升左右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经检测,如果达到一定的量,苏海和将完成整个造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一切顺利的话,苏海和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当天就能送达北京。苏海和为温州市第9例、全省第10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金晖)
 

    第110例:余杭法医王晓刚捐髓救人

 

    “平时,都是我给躺着的尸体做检验,今天我躺着,周围的全站着呢。”话音未落,周围顿时哄堂大笑。爽朗的笑声响彻浙江省中医院住院部12楼病区。

    7月16日,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公安分局刑侦大队的主检法医王晓刚捐献190毫升造血干细胞,挽救一位山东的白血病患者,成为全国第2902名、浙江省第110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35岁的王晓刚来自东北吉林,2001年毕业于中国刑警学院,同年被分配至区公安分局工作。工作以来始终奋战在法医检验岗位上,共检验尸体1000多具,为3000多人进行损伤程度鉴定,协助民警破获多起案件。早在上大学时,他的老师就鼓励大家到中华骨髓库留样,扩大库容,为血液病患者提供更多的生命希望。多年来,他始终记着老师的话,但由于工作繁忙,一直没有机会留样。直到2010年7月1日,他参加余杭区“我为七一献热血”活动,毫不犹豫地留取血样,加入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队伍。今年2月,王晓刚的血样与一名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3月进行高配体检。中途为了某项指标的检查,在忙碌的工作间隙, 3次参加复查,不仅没有丝毫怨言,而且每次他都乐观地让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放心,这点指标他心中有数,捐献时肯定不会影响身体。确认配对成功后,王晓刚戒烟戒酒,锻炼身体,成功减肥20斤。

     王晓刚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行为得到了爱人的大力支持。采集前,见丈夫有些紧张,在监狱医院上班的妻子杨静霞经得护士同意,亲自给他注射葡萄糖酸钙。她笑着说:“他帮别人,我帮他,很有意义。”

    上午9点20分,伴随着血液分离机嗡嗡地转动声,采集工作正式开始。开朗地他一边用右手捏着皮球确保血流的速度,一边跟大家开着玩笑。当记者问起感受时,他笑着说:“觉得很兴奋,感觉买彩票,从来不中,这个能中,蛮好的,至少我知道可以帮到一个人”。下午1点,经过3个多小时,王晓刚的造血干细胞捐献顺利完成。

    应王晓刚要求,捐献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达到了190毫升,比需要的170毫升多出了整整20毫升。他说:“我身体壮实,没关系,只要能救活患者,再多捐一次都行。”

    在采集过程中,王晓刚并不孤单,除了妻子、战友外,来自省、市、区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全程陪同,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的季云松主任为王晓刚颁发荣誉证书,市、区红十字会分别送上鲜花和慰问品。同样来自公检法战线,半个月前刚完成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靳毅也专程赶来给他打气,他说:“上次欢送会就和他一起过来,没想到爱心接力棒这么快,一个月不到就传下去了”。

    期间,一位50多岁的阿姨一直站在门外,关心着捐献的进度。原来,阿姨的儿子也患了白血病,在半个月前刚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目前正在无菌病房,康复状况良好。

    得知王晓刚捐献,阿姨放心不下,一直待到造血干细胞采集工作结束,获知王晓刚一切安好才放心地离开。期间,她不停地说,“谢谢好心人,谢谢他们的帮助。”(周蓉)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