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城的天气虽已入冬,浙江省省中医院血液科26号的“造血干细胞爱心采集工作室”近期却特别热闹,来自不同城市不同行业的四位生命传递使者接连在这里捐献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正如冬日的暖阳,照暖了深受病痛煎熬的白血病患者,为他们带去了“希望种子”,患者生命得已延续,家庭归于圆满……
教师汪海丰 一切低调地进行

11月15日上午,我省第9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汪海丰在浙江省中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从汪海丰体内采集到的135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悬液被送至广东,用于救治一位身患血液病的4岁孩子。
汪海丰1999年参加工作,32岁的他长得高大帅气、健康阳光,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有琴棋书画等各方面的才艺,但为人处世却是十分低调、平和、朴实,是学校里的骨干教师,同事朋友眼中的好心人,他的书法作品、中国画、油画常常出现在同事和朋友的新居里;他每逢过年过节,都义务地书写大量的春联给乡亲们送去喜庆;学校、社会上的宣传标语常常出自他的手笔……
2006年放假时的一天,汪海丰在路过商业城门口时看到有很多人在献血,一向对公益善事热心的汪海丰毫不犹豫地加入了献血队伍。在献血过程中,他看到“加入中华骨髓库,挽救白血病患者”的宣传横幅,就询问了相关的事项,得知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自己身体并无大碍并能挽救白血病患者时,他心想:要是有个患者与自己对上号,我就可以救人性命了,那该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啊!就毅然留了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今年6月,汪海丰接到省造血干细胞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的电话,告知有一个白血病患者与他初配成功,希望汪海丰能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那位白血病患者。汪海丰认为:“这样的机会像中彩票那样幸福和兴奋,是何等幸运的事!”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的妻子蒋春霞也觉得自己的丈夫的造血干细胞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是人生最崇高的事,得到妻子支持的汪海丰当即表示同意捐献。
紧接着7月至10月,汪海丰顺利通过了高分辨检测和体检检查。最终确定11月12日至15日到杭州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这时,汪海丰才不得已向学校请假并道出了捐献的实情。
好事多磨,到了捐献这一刻,护士为汪海丰扎针,进行体外循环管线的连接。虽然汪海丰已经做了热敷,但是手臂的静脉血管实在是太细,第一次扎针失败。考虑到汪海丰手臂静脉过细而不适合采集,也为了避免汪海丰再受多次扎针的尝试,医生建议安全完全保障的情况下,改换取颈部静脉的位置,汪海丰非常配合的接受了由颈部静脉引出血液。
采集工作顺利开展,撇着脑袋进行采集的汪海丰安慰起身边的妻子:“我不过就是多扎了一针,跟那个身患重病的孩子比起来,这点又算得了什么?能帮助那个孩子,做什么都是值得的。”
妻子蒋老师动情地对工作人员说,有一点的担心,但是丈夫的爱心行为自己从来没有阻止过,“心疼他,但是这件事情做得很值得,我们从来没后悔过”。
特地赶到杭州看望汪海丰的校领导,也颇多感叹,她还告诉我们:“汪海丰已义务献血8次,献血总量已达2300毫升,是富阳市无偿献血先进个人,但这事学校领导和同事也刚知道。”
为人低调却热心为人的汪海丰,捐献造血干细胞救治白血病患者的善举一下子成为了渔山中小师生之间的美谈。他只是笑着说“能救人一命,值得!只希望捐献成功,愿受捐者能早日康复。”
大爱无声,这位人民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自己的学生作出了最好的榜样。
医生李仲飞 捐献造血干细胞很淡然

11月22日上午,浙江省荣军医院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李仲飞在省中医院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147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悬液为一个素未平生的白血病患者带去生的希望。李仲飞成为浙江省第93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80后的李仲飞,是省荣军医院检验科检验员。2009年9月,在医院团委组织的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服务中,接受了血液采样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华骨髓捐献志愿者。2011年10月,当他接到省红十字会通知,有一名白血病患者与其组织相容性抗原基因初步匹配时,他欣然同意接受高分辨检测。从高配、体检到正式捐献,整个过程仅用了短短的2个多月,这为挽救患者生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也是李仲飞的爱心所殷切期盼的。
3个多小时的采集过程是漫长的,躺在采集床上的李仲飞神情自然谈定,不时与身边的人谈笑风生。虽然不知道受体是谁,但他一直在心中默默祝福对方早日康复,他说:“作为一名志愿捐献者,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可以将自己的一份爱心救活一个人的生命,我很欣慰。”
企业女干部孙洁 勇往直前完成捐献

33岁的孙洁,是绍兴市某企业的办公室主任,也是2岁孩子的妈妈。这次到杭州捐献,父母留在家里照顾孩子,公公、婆婆陪同来到杭州,全家出动,支持她完成这项光荣的爱心之举。
孙洁回忆加入中华骨髓库,还是2006年的事,正好5月8日“世界红十字纪念日”,她和妈妈来到城市广场报名参加,成为了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已经5年过去了,她都快忘了这件事,今年春节前,她却突然接到了省红十字会打来的电话,告知她与河北一位白血病患者骨髓初配成功,问她愿不愿意捐献。惊讶之余,孙洁征求了丈夫、父母、公公婆婆的意见,家人都很开明,在咨询了医院的专家后,都同意了。
接下来做高配检测是春节以后的事,且当时同时有四五个人与小伙子初配成功,孙洁也并没抱多大希望。谁想半年后,孙洁被告知,她与河北小伙HLA(人类白细胞抗原)高配成功,她真的要成为捐献者了。之后,孙洁冒着暴雨尽快到当地医院完成了最后的体检,体检合格。
11月24日,孙洁住进省中医院。25日,医生告诉她,她的血管偏细,可能承受不了分离器的压力,而且因为对方患者体积远远大于她,孙洁很可能要接受两次采集,医生建议最可行的方案是从颈部静脉输出。
她说,事先没想到会有这个突发情况,心里不害怕是不可能的,“但为了患者不可能考虑退路了,只能勇往直前,因为那位河北患者已经在无菌仓了。”
“我是人家找到的救命稻草,这么关键的时刻,我不能把别人生的希望抹煞!” 孙洁认真地说,“何况还有那么多人在后面鼓励我,支持我,我已经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孙洁坚定了用颈部静脉穿刺采集造血干细胞的安全做法。
为避免她情绪波动,省造血干细胞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已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志愿者、孙洁单位的领导都相继到医院探望,帮助孙洁排解压力。
11月28日至29日,孙洁经过两次采集, 357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悬液及时送到了患者的救治医院。
因为孙洁本身体质比较弱,医院安排孙洁继续留院观察了2天,待身体调养好后回家。
“弟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愿你坚强、乐观、早日康复”收到患者的感谢信后的孙洁特地为这位血缘“弟弟”精心准备了电子相册,在屏幕上写上了自己的祝福,嘱咐志愿者和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一起送到患者所在的医院。
面对周围人纷纷而来的赞赏,孙洁只是一个劲地感谢家人和周围关心她的人对她的支持,“因为我的小小付出,确能挽救一个年轻的生命,我感到非常的快乐,这是一次生命的洗礼,也是一次让我终身难忘的经历。”她缅甸含蓄地说道。
个体老板曹志军 苦等捐献终如愿
我省第95例捐献者是嘉兴海宁市一位个体经营户的老板曹志军。12月5日,曹志军顺利在省中医院的这间“造血干细胞爱心采集室”里完成了185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的采集工作。
1968年出生的曹志军,给人的第一印象非常沉稳,总喜欢泡杯茶,静静地坐着、听着,偶尔有问起他了,他也不缓不慢地用几句简单的话回答了。从入院到捐献,曹志军一直默默配合医院和工作人员的安排,完成身高体重测量、血压检测、抽血化验、动员剂注射等一系列捐献前的准备工作,空闲时还到西湖周围的景点逛逛,他没让家人陪同,当志愿者和工作人员要来看望,他总是憨笑道:“我没事。”似乎只是在做一件他极为平常的事而已。
不过曹志军还是忍不住说起,这次捐献本来早就应该完成的,因为当时用于移植的关键性药物“白舒非”断货,无法安排采集,他多次电话向工作人员打听捐献的时间,总算在11月底接到了工作人员电话,征求他是否能捐献以及捐献时间,曹志军立即爽快地答应了对方希望移植的时间,然后便安排好年前繁忙的工作,急忙赶到了杭州。
6日,工作人员电话询问曹志军身体状况时,他还是憨笑两声道:“我很好,祝愿患者早日康复!”简短朴实的一句话,寄托了他对远在重庆的小姑娘最真挚的祝福。
浙江省红十字会执委会成员、机关党委韩金海副书记、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季云松副主任、绍兴市丁晓燕副市长、嘉兴市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王国芬等捐献者所在地市、单位的领导分别看望慰问了捐献者,感谢他们奉献爱心,为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带去第二次生命的“希望种子”。
大爱不分行业也无关贫穷和福贵,是富有爱心人士对另一个生命的拯救,美好的心灵高尚无私的行为让受益者铭记!让全社会感动!
让我们为他们祈祷!祝好人一生平安!(贺佳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