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会有点不适感,但一切无恙!”经过4天9次动员剂注射后,郑医生成功捐献28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我省第578例、宁波市第10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造血干细胞采集完成后,“生命种子”第一时间被送往患者所在的医院。播下希望的种子,郑医生满脸喜悦:“十年前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祝愿她早日康复,拥抱阳光,享受生活!”
对特别怕疼的人来说
这是一件非常“大胆”的事儿
6月24日,郑医生平静地躺在捐献床上,一旁的造血干细胞分离机不停运转,3个小时后,顺利采集到28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两个素昧平生的人,因这种特殊的方式“血脉相连”。
熟悉郑医生的同事都知道,郑医生业务出色,为人谦和,低调不张扬。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实,捐献造血干细胞对她来说是件非常“大胆”的事儿。因为她特别怕疼,怕打针,怕抽血……而这,不是矫情。
“可能是我对疼痛的忍受度特别低,小时候打针抽血,每次都要铆足劲,实在没办法了才去。”但在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事上,郑医生却没有半点犹豫。
今年4月份,她第一次接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得知她与一名患者初配成功。工作人员问是否还愿意捐献,她没有多想就一口答应了。“真没想到,都快十年了,还能配型成功,十万分之一的成功概率让我给遇上了,真是幸运!”
若不是这一通电话,郑医生几乎已经忘了,2011年她登记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事。
“我们单位四五个中层干部一起去献血屋,各留了10毫升的血样。”回忆当初,郑医生脸上满溢激动。“那时候登记入库,也想着或许有朝一日能救人。虽然怕疼,但作为医生,救人这件事没什么好纠结的。”
郑医生把这一消息告诉家人,女儿第一个担心:“妈妈,会不会伤身体?会不会有危险?要不还是别去了……”
郑医生赶紧解释道:“这个没危险,妈妈是医生,你不用担心。如果这时候退缩,病人怎么办?你换位思考,如果换作你生病需要别人帮助,但别人却临时放弃了,那你该怎么办?这不是太令人绝望了?”一番开导,终让女儿安了心。而丈夫陈建波虽然担心,但支持更多。
捐献成功
十年前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一个月后,高配也成功了。在等待捐献的过程中,郑医生还准备了“健身计划”:多锻炼,清淡饮食,戒掉习惯性晚睡,10点半前必须睡觉。但没想到,计划被父亲的病情打乱了。
郑医生的父亲患有恶性肿瘤两年多,近期病情突然转差,住院了。郑医生白天要忙于工作,晚上要照顾父亲。
“我这样的状态,会不会影响捐献?”郑医生专门向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咨询相关问题。
“你的配型度高,保证自己休息好,应该影响不大。”工作人员向郑医生传授经验:“打动员剂后,可能会有点乏力感,需要多休息,但不用太担心,捐献过程如同献血一样简单,放轻松就行……”
6月初,郑医生完成了捐献前的体检。直到要捐献的前几日,由于调整坐诊班次,同事们才知道,郑医生要去做一件大好事。
25年的从医经历,干过卫生院的全科医生,做了20多年的中医师,她非常了解病患的感受,也很理解患者的心情。“我的一点点付出,能让生命重新焕发色彩,并且还能实现我十年前的愿望,何乐而不为呢?”郑医生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