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红的哥”到器官捐献“推广大使”,邵根廷又火了,省级媒体都来了

发布时间:2019-03-08发布者: 浏览量:

 

 

    结婚25年纪念日,他与妻子签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书

    好事做了一箩筐的他,朋友很多,关注捐献的也很多

    带着两位朋友去签捐献志愿书

    邵根廷成器官捐献“推广大使”



    近日,富阳五星的哥邵根廷又出现在了富阳区红十字会。上一次,他与妻子郑彩娥在这里签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书;这一次,他又带着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而来,为人类医学事业进步添砖加瓦。


    自2005年起,邵根廷便投身公益事业,首先在富阳发起免费接送高考生的活动。接着,他又自发在雷锋日当天免费接送乘客,用自己的方式纪念雷锋、学习雷锋、传递雷锋精神。十几年来,他做的好事数不胜数,他助人为乐的故事可能几天几夜也说不完,但年过半百的他还想继续做下去。


    结婚纪念日,两夫妻把自己“捐”了


    1月18日是邵根廷与郑彩娥结婚25周年纪念日。这一天,他们从富春街道三桥村家中出发,前往区红十字会填写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准备在去世后无偿捐献器官,用于救助他人或进行科学研究。

 

    “我们都出生在农民家庭,就希望能力所能及地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也希望百年之后能够为社会做最后的贡献。”邵根廷说。


    如何会有这样的想法?


    捐献器官的想法其实已经在邵根廷心中盘旋了一年。“以前,经常看到新闻说那些癌症、白血病患者都在等待别人救助。读医科大学的女儿也说他们做解剖实验都需要捐献的人体器官。”当邵根廷向妻子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妻子也全力支持。


    可是,两夫妻捐献器官的想法,起初还是遇到了一点阻力。邵根廷的儿子与女儿并不同意他们去捐献器官,他们的理由是农村里的风俗。


    邵根廷平静地说,他和妻子却没有一丝犹豫。“我告诉他们,眼角膜留下来,可以让别人看到这个世界。器官留下来,既是救了别人的命,也是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


    在征得了全家的支持后,一个月前,邵根廷联系了区红十字会。结婚纪念日当天,夫妻俩早早来到现场。人体器官捐献包含器官、眼角膜,还有遗体捐献,这些选项他们全部勾选了。之后,他们领取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卡”,承诺在去世后自愿无偿捐献器官。


    为了纪念这件有意义的事,第二天,全家人一起去拍摄了一张全家福,吃了一顿团圆饭。


    他成了朋友圈里器官捐献的“推广大使”


    邵根廷没料想,器官捐献一事在朋友圈发出后,竟然引起了多家媒体的关注。《浙江日报》《钱江晚报》先后对他进行了采访,多家媒体又对报道进行了转载。


    一时间,邵根廷不管走到哪里,遇到什么人,几乎都会聊起器官捐献的事。有些人是出于好奇,有些人会向他了解器官捐献去哪里办理,还有人会问捐献后遗体是否还能送回。


    这些人中,就有余丽娟与王文英。她们两人也是三桥村人,余丽娟是三桥村下渔山支部的书记,王文英是三桥村的妇女主任。“我们很早就有捐献器官的想法,但是一直不知道该去哪里办理。那天看到邵根廷的新闻,就马上联系他,他当即答应带我们过来。”余丽娟手捧朋友送的鲜花开心地说。


    奉献,是余丽娟与王文英说的最多的词。原来,十几年前,两人先后加入了公益组织,时常参加献血宣传、文明劝导、义工服务等活动。在志愿者圈子里“浸泡”久了,愿意奉献自身所有的念头也日渐变得强烈。“先是献血,再是捐献造血干细胞,现在又是捐献器官,我们想法很简单,就是能帮别人一点也好的。” 王文英说,她们在公益群里发了捐献器官的信息,不少志愿者都表示也要加入进来。


    在场最有成就感的莫过于邵根廷,2019年新登记的4位器官捐献者都是三桥村人,而这个数字的增长又与自己大有关系。他说今后只要有人联系他捐献器官的事,无论有没有空,他都愿意放下手中的事,陪同前往,“希望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不仅局限于自己的朋友圈。”


    十几年,他一直在坚持做好事


    其实,邵根廷在富阳早已小有名气。2005年,身为出租车驾驶员的他,主动在高考期间承担起免费接送高考生的任务。邵根廷记得,当时富阳私家车数量不多,遇到高考这种特殊日子,开出租车每天净赚七八百元不是问题。


    “一开始,个别同行说我傻的,放着钱不赚,做这种亏本生意。”但邵根廷认为,钱永远是赚不尽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服务社会、回馈社会,那才是这座城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真正财富。


    在他的带动下,第二年,12辆;第三年,25辆;第四年47辆;第五年,100辆左右……此后,每一年都有百余辆出租车参加爱心送考队伍。


    之后,免费接送乘客的方式,不只固定在高考期间,雷锋日与春运期间有更多人享受到了邵根廷的这项服务。


    除了当免费司机外,邵根廷还是富阳出租车行业的“和事佬”,有时仅凭一句话就能让怒气冲冲的乘客消了气。有一次,邵根廷在富阳宾馆门口接了位乘客,乘客一落座,就抱怨富阳出租车行业不规范。邵根廷一问才知,这位乘客从外地来,公交车坐到514车站,随后打车来到富阳宾馆。乘客记得原先只要8元钱一趟,这一次却花了10元钱。“这驾驶员欺负我是外地人,以为我不认识路,就带我绕了路。他的车牌号码我都记得,我要向相关部门举报。”乘客说。


    邵根廷向乘客提了个建议:“这一趟我们验证一下,如果是8元,我就替那位驾驶员把2块钱给您补上,行不行?”乘客一听,乐了,表示钱不用补的。


    最后证明,这条路线打的确实只要8元。乘客离开时,他说下次来富阳会再找邵根廷。


    事后,邵根廷找到那个驾驶员,将事情详细告知,对方很惭愧,一定要退还那2块钱。


    “我和他说,出租车驾驶员相当于一个城市的‘门面’,从外地来的人可能最先接触到的就是出租车驾驶员。如果我们驾驶员不能给他一个好的印象,他对这个城市的印象就差了,以后都可能不想再来。”


    他想要的回报就是爱心继续传递


    很多人都会问他,做了这么多年好事,图什么?


    邵根廷一般不会直接给出答案,反而会分享一些自己的故事。有一年春节前,早上五点多,邵根廷免费送春江造纸厂的工人们去杭州城站。到了车站后,工人们都很感动,对邵根廷说明年还要来富阳打工,如果邵根廷家里有什么事,大家也要来帮忙。


    “老百姓都很淳朴,只要受了人家的一点好,总想着要做点什么。”邵根廷还记得有位乘客硬要塞个烤番薯给他的场景。“在区第一人民医院门口,一位40多岁的男子刚出院,回春江街道八一村。车上,听家人与他聊天,感觉男子的精神有些异样。下车时,我就没有收车费。他知道我对他好,一定要把手里的烤番薯塞给我。他家人说‘你看,你福气多少好,一出院,还有人免费送回来。’”尽管是几元钱的事,但收获的快乐与满足是无法用钱衡量的。


    邵根廷说他是苦出身,如果不是邻里间的接济,他的生活会更艰难。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话深藏于邵根廷的内心。


    “如果一定要问我做好事图什么,那我就希望通过公益活动影响更多的人,当这些曾经被帮助的人有所成就后,也能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邵根廷说,这就是他最想要得到的回报。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