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出不一样花火:当“红马甲”变身成为“小青荷”

发布时间:2023-10-30发布者: 浏览量:

10月28日晚,熊熊燃烧的亚残运会主火炬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徐徐熄灭,第4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圆满落幕,这个写在中国、属于亚洲的残运会故事画上完美句点。

潮起亚细亚,最忆是杭州。从“亚运时刻”到“亚残运时间”,一届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亚运会,一届阳光、和谐、自强、共享的亚残运会,杭州为世界呈现了一幅精美的体育画卷,完成了“两个亚运,同样精彩”的庄严承诺。

而在精彩的背后,离不开青年志愿者的活力和光芒。当“红马甲”变身成为“小青荷”,他们用青春洋溢的亲和力、饱满的热情和周到的服务给所有人带来温暖与美好。

带着中国红十字志愿服务四星奖章

“日行两万步,守好五道门”

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来自浙江大学的红十字志愿者沈锗聪作为杭州亚运会主媒体中心场馆安保领域的志愿者,与其他三位志愿者一起主要负责整个场馆安保领域志愿者的排班、统筹协调、突发情况处理等。

在每天的志愿服务中,沈锗聪与他的小伙伴们,用脚步几乎丈量了主媒体中心的每个角落。“在主媒体中心的运行期间,仅有2号门、4号门、5号门、10号门、停车场站对外开放,这五道门也是我们场馆安保领域安检助理志愿者的主要阵地。”沈锗聪说,在上岗期间,他会多次往返指挥中心与这五道门,确认志愿者的上岗情况,询问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所以日行两万步对他来说也成了家常便饭。

“我们每天都会写工作日志,记录今天志愿者反映的问题或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再一步一步解决落实。”沈锗聪说,虽然场馆安保领域志愿者的工作会比较辛苦,但看着工作日志上志愿者反馈的问题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少,到最后的“无”,还是感觉非常喜悦、非常值得、非常欣慰。

每当沈锗聪飞奔时,他胸前挂满了各式各样徽章的志愿者工作证件尤为显眼。面对中央电视台的采访镜头,他坦言:“这么多徽章里,中国红十字志愿服务四星奖章是我最珍视的一枚。”今年只有21岁的他,曾担任浙江大学红十字会学生分会人事发展中心副部长,已经是一位有着14年志愿服务经历、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000小时的“老将”。“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妈妈就带着我去做志愿服务,到后来我开始喜欢上这种感觉,有时自己一个人,有时还会带上同学一起,走进社区、走进医院、走进那些需要帮助的地方。”

以手语为媒 温暖“大家庭”

让语言与文化在此汇聚

“大家庭总部饭店”,是亚运和亚残运期间专门用来接待OCA(亚奥理事会)/APC(亚残奥委会)与亚洲各国奥委会官员等外国贵宾的酒店。

浙江省红十字会青年学生理事、来自浙江大学的红十字志愿者李宇辉是“大家庭总部饭店”运行团队的一员。作为一名“小青荷”,他承担着其中“会议服务”的职责。“无论是规模庞大的开闭幕式集结酒会,还是意义非凡的亚奥理事会110周年庆典、中国奥委会和杭州亚组委的联合宴请,我们必须在自己的岗位上时刻待命,因为随时都会有临时证件录入、邀请函发放、外宾引导这样的任务到来,每一件都需要投入十足的专注、细致与耐心。”

此外,由于具备丰富的手语与助残知识,李宇辉还被浙大校团委邀请,在亚残运期间为“大家庭饭店”的志愿者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手语知识分享。“我的大学前三年的时光,都是在浙江大学红十字会的陪伴下度过的,期间积攒下了许多手语与助残知识。当看到台下同学投来的好奇目光与对手语的浓厚兴趣时,我感到备受鼓舞,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继续以手语为媒介,传播无障碍知识的决心。”李宇辉说,“在‘大家庭总部饭店’,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这里来自各国的外宾与‘小青荷’们亲密无间,宛如一家人的温馨情景。每一次目光的相遇,都会换来一个友善与真诚的微笑;不同的语言与文化这里此汇聚,组成了一个温暖‘大家庭’,我想这也正是举办亚运会的意义所在。”

7小时“情缘”

一名红十字救护员与女排的“亲密接触”

亚运会期间,杭州师范大学红十字会学生分会会长祝飞扬,通过面试和多项考核,正式成为一名赛会志愿者。

“一进入大学,我就加入杭州师范大学红十字会大家庭,通过校红十字会举办的应急救护培训考取了红十字救护员证。当得知亚运会需要招募拥有急救证的志愿者时,我就报了名。”祝飞扬说,她是作为运动服务队的志愿者,服务于在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体育馆举行的女子排球比赛。

正式成为一名“小青荷”后,祝飞扬才知道原来服务一场比赛,需要多名“幕后人员”坚守岗位六七个小时。

比赛前3小时:到达运动员休息室,按照多达三十项的检查清单一一核查,并联系后勤运送运动员专用水,联系保洁阿姨进行赛前清扫。

运动员抵达后:随时准备着解决队伍提出的合理需求,同时引导运动员、随队人员前往热身场地或者比赛场地;运动员进入比赛场地后,值守运动员休息室。

比赛结束运动员离开后:仔细检查休息室、清理剩余物品……

9月30日至10月7日短短近十天里,祝飞扬所在的运动服务队累计接待了13支队伍、服务33场次,接待运动员549人次、随队官员205人次。她说:“这是巨大的挑战,也是我们的荣幸。在服务女排期间,我不仅看到了女排运动员们在赛场上闪闪发光的拼搏之美,也看到了她们在赛场下忍受伤病的坚韧之光,闪光面后的努力令我有了更深的感触。”

“挑边女孩”

服务亚运不止在赛场

板球项目是杭州亚运会“战线”最长的比赛之一,从9月19日至10月7日,来自浙江工业大学的“小青荷”熊炀璐,始终坚守在为技术官员服务的岗位上,她不仅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技术官员的电脑问题,帮助沟通和翻译,应对服务过程中的各种疑难;同时也是大家口中尽职尽责提醒裁判挑边和入场的“toss girl”(挑边女孩)。

作为浙江工业大学红十字会主管应急救护工作的负责人,早在亚运会举办前,熊炀璐便已经负责工大亚运会骨干志愿者“护航亚运,救在身边”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此外,她参与组织“助力亚运,急救进中小学校园”的活动,负责校园多场无偿献血活动,获得过浙江省高校无偿献血优秀志愿者的荣誉,志愿服务时长398.5小时。

在2023年暑假,熊炀璐作为队长带领浙江工业大学红十字会成员,组队参与以应急救护为主题的“红气球”定向挑战赛,并且参加了以“乡村建设新风采,博爱杭城新发展”为主题的红十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对于参与亚运志愿服务的经历,熊炀璐说:“平静下来我们还要继续自己的生活。但是记忆真的很宝贵,真的很幸运在最美好的年纪,以红十字救护员的特殊身份遇到杭州亚运会,真的很荣幸成为‘小青荷’,这是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美好的志愿经历!”

手握“多岗位体验卡”

做亚运、亚残运全能志愿者

“小郭,再笑一个!”亚运会武术套路最后一场比赛前,负责武术FOP区的高侃老师拍着郭献炜的肩膀说。

来自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的郭献炜,是服务于萧山瓜沥文体中心亚运武术套路、卡巴迪比赛以及亚残跆拳道比赛的一名“小青荷”,他也是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红十字会学生分会会长。

在武术比赛期间,郭献炜是一位FOP(竞赛场地)区志愿者,负责对运动员的赛后引导。由于需要近距离接触运动员,并且时不时会被直播摄像机的画面所捕捉,无论是出于服务礼仪还是志愿者形象,面带微笑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在比赛初期,可能是因为众人瞩目的压力和任务的重要程度,使得他过于紧张,笑容显得僵硬而不自然。发现问题后,在老师的鼓舞下,他拾起信心,在空闲时间反复对着镜子练习,笑容逐渐变得阳光而自然。

FOP区内在比赛过程中,随时可能会遇到运动员受伤等诸多不确定事件……令郭献炜印象深刻的是,在女子南拳比赛中,一名伊朗运动员不幸受伤,他和其他志愿者一起迅速抵达比赛区域,为运动员筑起人墙,保护其隐私,随后协助场上医务人员完成医疗转运。

在之后的萧山瓜沥文体中心卡巴迪比赛和亚残运会跆拳道比赛中,郭献炜又从台前转到了幕后,分别担任仲裁摄像机位和竞赛信息单传递、信息核对志愿者。

岗位的流动、角色的转变,他笑称自己好像“拿到了多岗位体验卡”,但也正因如此,他更深刻体会到各岗位志愿者的不可替代性,赛事的正常进行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

郭献炜说:“亚运、亚残会的志愿服务虽然已经结束,但我们会把‘青荷’的精神融入到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与‘人道、博爱、奉献’红十字精神结合起来,做好红十字志愿服务!”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