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调查研究中提升群众工作能力
浙江省红十字会“红十字生命教育的途径与机制研究”课题调研组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多次强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前不久,中办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指出:“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践行“实干争先,红十字‘救’在身边”,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按照会党组统一部署安排,4月18日至20日,浙江省红十字会“红十字生命教育的途径与机制研究”重点课题调研组,赴联系点衢州市柯城区蹲点调研,重点走访柯城区红十字基层组织、服务阵地、志愿服务组织等,并适当延伸走访衢州市本级以及衢江区的相关基层点。
调研组打破常规、不循旧例,直通基层、触达群众,既注重从“红会侧”出发制定方案,更重视从“群众侧”思考创设问题,最大限度寻求组织视野与群众视角的“对齐咬合”,倡导共情、双向奔赴,在调研走访中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工作能力。
讲究“三略”,充分做好调研准备
选点讲策略。调研组提前着手制定课题调研方案和基层蹲点工作计划,遴选调研走访点。从“数字红会”系统基层组织列表中选点,侧重检视基层组织建设是否存在“虚名化”;从市、县红十字会网站有关服务阵地或服务队伍的公开信息中选点,侧重检视联系服务群众是否“常态化”;从调研地以往工作信息报道涉及的基层单位中选点,侧重检视工作具体成效是否“放大化”;从红十字生命教育体验馆和潜在工作载体中选点,侧重检视实现渠道途径是否真正“社会化”。既选定调研组成员以往去过的点,仔细对照打过招呼的“公开课”与不打招呼的“随堂课”之间有多少差距;又筛选出调研组成员都未曾去过的点,充分印证“耳闻”与“目睹”之间是否相脱离。
行前定攻略。蹲点调研前后两天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看更多的点,怎么安排行程才更科学,怎样统筹规划联系点和延伸点的走访单位,成为摆在调研组面前的首要问题。调研组把准备工作充分做在前头,拿出制定“自助游”旅游攻略的劲头,查高德、问百度,以自行选定的住宿酒店为中心点,逐一标记各个拟走访点,测距离、算时间,画路线、排行程,确定了每半天的具体走访点位和先后顺序。日程安排充分考虑拟走访各基层点的服务或开放时间,充分考虑寻访问路、接触群众、了解情况等所需要的时间,既留有余地,避免匆匆忙忙、蜻蜓点水,又紧而有序,避免慢慢悠悠、拉胯松散。
设问有谋略。调研走访入基层,学会问问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调研组紧扣调研主题,针对街道办事大厅、社区服务中心、应急救护培训站点、生命教育体验馆所、红十字应急救援队、博爱家园等拟走访的不同基层单位,针对基层点工作人员和周边群众等拟攀谈的不同对象,从咨询者、求助者、兴趣爱好者、意向参与者的角度,分别预先设计了通俗易懂、“接地气”的问题库,从不同侧面了解情况、相互印证。设计问题时,注重预设情景,避免大而不当,问不到点子上,了解不到实情;现场走访时,注重生活化、口语化,避免基层工作人员生戒备、起怀疑,或是被群众当作“外星人”。
注重“三法”,确保调研摸到实情
坚持“四不两直”法。调研组坚持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四不两直”法,组织开展蹲点调研工作。所到之处,调研组成员始终未表明身份,以城市新居民或普通游客等身份参观、咨询,与周边群众拉家常,向工作人员问情况。为了拉近群众距离,便于沟通对话,调研组还特地遴选了一名当地籍的工作人员参加调研走访。每到一个点,调研组做到“六个必”,把必看宣传栏、必翻登记簿、必索宣传折页、必打咨询电话、必访周边群众、必问工作人员等,作为全面了解情况、相互印证实情的有效途径。
用好“分合相适”法。蹲点调研摸实情,讲究“船小好调头”,要尽可能以普通群众的身份入基层、问群众,目标不能太大,人员不能太多。因此,在实地调研走访的三个半天中,结合走访单位和基层阵地的实际,调研组一行四人先分后合、合中有分,既有分组分头行动、又有集中统一行动。针对占地面积不大、人员出入关注度高的基层单位,调研组就分头行动,两人一组去走访;针对开放性强、人员容纳多的服务阵地,调研组就集体出行到访,同时访谈中又各有分工。调研组人员既分头领任务,提倡独立思考、提出建议,又协同强合作,重视汇总情况、碰撞思想。
探索“化整为零”法。蹲点调研,一方面带着课题研究的任务,必须坚持系统思维,高站位、重全局;另一方面直接面对基层工作人员和普通群众,必须坚持“小切入口”,可亲近、细微化。因此,调研组坚持“化整为零”,把研究课题特有的概括凝练、高高在上、望而生畏的调研提纲,转化为一个个群众听得懂、能接受、肯回答的小问题,把调研课题“阳春白雪”“书卷式”的研究型话语体系,转化为“下里巴人”“白话式”的生活化交谈场景。调研组坚持从与基层工作人员、普通群众的攀谈交流中,甚至是他们的只言片语、无意唠叨、抱怨埋怨中,寻求课题研究需要的答案。
开好“三会”,务求调研取得实效
调研前,适时召开工作通气会。调研组召开调研人员会议,传达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相关会议精神,并就赴衢州市柯城区蹲点调研的主题、区域、对象和工作方法等一一作了说明,明确树牢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走好群众路线、掌握群众需求、提升群众工作本领的调研路径方法,明确“走、看、问、思、解”的调研总体要求,明确“食、宿、行”自行解决的调研工作安排,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通气会上,调研组成员围绕如何深入群众、如何开展工作、如何摸得实情等进行了认真讨论,并就调研走访中如果吃了“闭门羹”怎么办、如果群众“不搭理”怎么办、如果基层“不配合”怎么办等畅所欲言,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充分的提前预判、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打好调研走访的基础。
调研中,每天召开情况碰头会。在实地调研阶段,调研组每天召开碰头会,凑情况、谈感受、摆问题、究原因、找对策,力求使调研真正做到有触动、受启发、增才干。有的同志从现象着眼,剖析查找现象背后深层次的理念、意识、体制、机制问题;有的同志从“一件事”“某个点”“单环节”出发,上升到“一类事”“整个面”“全链条”;有的同志对发现的亮点、不足,摆到全省乃至全国作类比和对比;有的同志对呈现出的问题,提出做好“减法”“加法”“乘法”三则运算;有的同志分析基层群众答问的“话外音”、工作人员交谈的“意识流”、点上工作反映的“基本盘”,透过表面看本质。通过召开两次情况碰头会,调研组每位同志分享了各自的收获、掌握了更全面的情况,也形成了完全一致的意见、提升了研判分析的能力、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调研后,及时召开见面反馈会。在调研走访工作全部结束,自行用完晚餐后,调研组通知当地红十字会,第二天上班伊始就召开见面反馈会,并提供了具体调研提纲和见面反馈会方案,明确不听汇报、无需提供书面材料,由调研组向当地红十字会通报来意、反馈情况,再听取意见,力求使调研真正做到减轻负担、促进工作、推动发展。在见面反馈会上,调研组明确告知当地红十字会负责同志,调研不是挑刺、不是找碴、更不是揭丑,而是来看一看日常状态下基层阵地“未包装”的工作状态、听一听基层人员“没准备”的工作介绍、问一问基层群众“不设防”的真实评价。在反馈发言中,调研组的同志讲亮点,恰如其分,不拔高;讲问题,一针见血,不遮掩。见面反馈会,既走心,又通透,达成了共识,增进了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