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杨贯 记者 胡洋溢
在采访中,群狼公益救援队队长王敏权以“封闭”一词来形容队伍当下的状态。一方面,求援信息的“稀缺”让他生出有力无处使的感叹;另一方面,也隐约点明了本地几支公益救援队伍平时勉力支撑的状态。
日前,就地方公益救援队伍如何摆脱建队初期的“自我封闭、孤立无援”状态,记者采访了广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杨凯博士。
互补合作
同行间资源共享
几支民间公益救援队在成立之前,基本上都是某项兴趣爱好的同好圈子。群狼前身是一群无线电发烧友,飞鱼水上救援队前身是一群冬泳爱好者,户外救援队都是户外登山爱好者,应急救援队相对特殊,但队员仍以医生为主,在应急救援业务上有着丰富的共同话题。
杨凯告诉记者,类似的因爱好结成的圈子经过发展,最终成立民间救援队伍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些业余爱好的“养成”本身就要在时间、精力、资金上有一定投入,成立队伍时不缺核心人员。一旦有人倡议将爱好与公益结合,得到响应后很快就能组建起一支队伍。
“但公益队伍不能等同于发烧友圈子,而是和人的成长一样,有发展‘社交’的内在需求,这是一支公益救援队伍从青涩走向成熟的重要路径。”杨凯认为,“一般来说,同好圈子的内在‘基因’决定了一支救援队伍开展项目的类型,掌握的信息、装备、训练等也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差异。如何积极利用好各种平台,整合队伍内外资源,形成队伍间的交流合作机制,实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资源互用的目标,值得公益救援队伍积极尝试。”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同的公益救援队伍及同好圈子手中往往掌握有彼此急缺的资源。如群狼最近组织开展水上救生训练但苦于没有名师指点,而飞鱼队拥有5名专业水上救生员,平时开展的水救免费培训课却经常招不满人。在余姚水灾中名震一时的“汽车侠”王先生告诉记者,他所在的越野E族俱乐部因为经常开展汽车越野等运动,手头的设备工具等较为齐全,冲锋艇就有好几艘。而飞鱼、群狼等队伍都曾向记者表达过对冲锋艇的渴望。
红十字会的三支公益救援队伍成立一年了,目前来看,几支队伍也存在规模不大、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市红十字会秘书长吴峻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红会计划在7月份举行一次联合演练,一方面督促他们加强日常训练,考查他们的训练成果;另一方面也可加强队伍间联系交流、整合队伍资源。
开源节流
募集社会捐助
日前,市民政局以资助公益项目的方式设立了公益创投基金。该局社会组织管理办公室负责人陈益波介绍,群狼公益救援队申请的防灾减灾项目已进入终审阶段。一旦通过立项,将获得一定金额的资助。但该基金针对的是全市在民政局登记的1000余家公益组织,并不专门针对公益救援项目,所以对该项目的资助力度不会太大。
杨凯表示,公益救援队伍因为本身的公益属性无固定收入,而开展培训、救援等需要持续投入资金,资金匮乏是一种常态。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做到“开源节流”。
“节流”方面,单支救援队伍在选择救援项目时,应避免与其他队伍形成重复投入,并积极利用起其他队伍的相关资源;而“开源”方面,公益救援队伍应完善自身财务公开制度,接受公众监督,再配合必要的推介宣传,积极募集社会捐助。
在杨凯眼里,政府购买应急救援服务,是帮助社会救援组织渡过初创难关的最好方式,“政府向公益救援组织购买服务是很划算的,平时不用养人养车,节省下来的资金可以继续用在刀刃上;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政府救援力量不足时,可有效发挥社会力量的补充作用;平时还能调动民众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这是一举三得的好事。”
据了解,我市于2014年出台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实施办法。近两年的购买目录中,出现了养老助残等公益助困项目,但还没有向公益救援组织购买服务的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