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枫桥经验” 做群众贴心守护者

发布时间:2022-06-28发布者: 浏览量:

今年以来,绍兴市红十字会秉持新时代“枫桥经验”精神,践行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坚持为民惠民,努力打造“救”在群众身边的“枫桥式”三救体系,积极助力健康浙江专项行动,持续推动红十字组织走进群众、服务群众。


创建“枫桥式”应急救援队伍


着力提升备灾救灾能力


健全“全市一张网”应急救援体系


初步构建“市县建救援队、乡镇(街道)建救援小组、村(社区)配救援员”,建立“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机制,实现服务群众“加速度”。目前,全市已建救援队7支、乡镇(街道)救援小组6个。


 


提升队伍专业素养

 

建立培训、演练(竞赛)、实战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现有一线骨干队员263名,其中党员骨干队员100余名,二线志愿者597名,一线队员救护员持证率和专业救援技能培训达到100%。浙江省(绍兴)红十字水上救援队斩获2021年度“最美浙江人·浙江骄傲”提名人物奖,红十字救援队员徐益江被评为全省“最美应急人”。

 

坚持“平战结合”


积极组织队员走进镇街、村(社)广泛开展群众性防灾宣传、演练、应救护培训等活动,参与社会“平安细胞”建设。针对绍兴水乡特色,重点打造绍兴市“一圈一杆一绳”应急救援项目,在全市重点水域构建5分钟应急救援圈,累计投放防溺水装备2150套,结合数字化导图,已让256名溺水者及时得到救援,成为群众身边的“生命安全守护神”。

 

今年上半年,全市开展救灾救援及日常群众性防灾宣传、演练、应急救护培训等志愿服务326场次,出动队员2000人次,服务群众73293人次,切实提升基层群众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创建“枫桥式”人道救助项目


着力提升服务群众能力


打造数字化人道救助服务场景


探索“数字红会”建设,打造“绍红捐赠”数字化公益救助应用场景,与财政、税务、民政、发改、应急管理局等部门实现多跨协同、数据互融互通。2021年,此项目1.0版入选浙江省红十字会首批“揭榜挂帅”项目。今年5月上线“浙里办”,进入省级数字化改革跑道,并作为“一地创新、全省共享”项目在全省红十字系统推广。

 

该应用上线以来,访问量已累计达26654人次 ,线上捐赠资金量达487549.88元,救助资金达1365217.65元,帮助困难人群4551人次,实现捐赠救助资金100%网上公开,让每一分善款都“有迹可循”、每一份善意“心有归处”。

 

推出民生救助项目

 

推陈出新,向基层农村倾斜,做实红十字辨识度的助医、助学、助困等系列人道救助品牌。持续实施惠及全市本地及外来建设者的“炉峰慈联·大病救助”“护苗行动”未成年人关爱等项目。持续开展“互联网+”公益,以“5.8人道公益日”“9.9公益日”活动为契机,设立项目15个,三级联动发起“互助器材救在身边”“为生命救援赋能”“器官捐献子女助学”等项目,网络筹资300余万元。筹得258套互助器材全部送至村(社区)、学校等基层一线,供群众应急共享使用。


为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等中心工作,精心设计“来自绍兴的春节礼包”项目,累计寄送4043份至29个省、市,为留绍过年的他乡建设者家人送去绍兴的关怀,获得市领导批示肯定和社会广泛好评,进一步扩大红十字公益项目的影响面、覆盖面,极大提升群众的知晓度、美誉度。


今年上半年,全市已接受捐赠款物1051.53万元,支出1943.81万元,救助困难群众24297人次。

 

开展博爱惠民活动


依托红十字基层组织、博爱家园,设立人道救助服务窗口,受理救助项目线下咨询、申请、救助等服务。发挥现有1.46万名注册志愿者作用,构建“市本级+区、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将红十字志愿服务融入人道公益会客厅、博爱家园、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构建15分钟“红十字服务圈”。

 

围绕“绿色亚运”,成立应急救援、应急救护、生命阳光以及高校等12支专业化红十字志愿服务队。

 

结合“千百万”服务,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策划“博爱同行·文明有礼”系列进基层宣传服务。上半年,全市累计发动18197名注册志愿者,走进基层开展志愿服务257场次,惠及群众420002人次。

 

创建“枫桥式”应急救护站(点)

 

着力提升应急救护能力

 

救护培训进网格体系

 

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高水平推进应急救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推进红十字全民应急救护能力,提升民生实事工程,加强部门合作,形成学校、交通领域、机关单位、社区、养老行业、救援队、企业、亚运相关、网格员等“1+9”工作体系。

 

通过开展“救在身边·安全网格”专项行动,充分发挥网格员来源于基层网格、熟悉了解身边群众的优势,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并配备一定的救护设施设备,第一时间为网格内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护服务。截至今年5月,全市已培训救护员216299人次,普及培训2154156人次。


推进应急救护培训阵地建设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村文化礼堂、博爱家园等阵地,为社会公众提供便利的学习培训场所。整合已有医疗急救场地、设施设备和服务场地等,在旅游景区及博爱家园等具备条件的站点建设红十字救护站、服务站,配备AED、急救箱、轮椅、担架等急救设备。


建成鲁迅故里5A级景区红十字救护站1个,新昌大佛寺等4A级景区红十字救护站4个,3A级及村级景区救护站14个。加强红十字救护站或服务站人员值守管理,常态化提供服务,打造“‘救’在身边”平安保护网。


创新应急救护培训机制


建立名师工作室,打造名师精品课程,并向基层推广。鼓励支持有资质的社会组织等参与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探索“教考分离”改革,逐步推进应急救护培训社会化。开发应急救护多跨场景应用,迭代升级AED数字化应用平台,建立应急救护联动响应机制,提高现场救护能力。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