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省红十字会高工委成员单位工作培训班在杭州举办,来自全省的6所高工委成员单位学校、1所特邀学校作交流发言。
本网站正在推出“高校红十字工作看‘浙’里”专题,为您介绍这7所学校红十字工作。
“诞生、发展、壮大”
红十字应急救护走出“新路子”
湖州师范学院是一所“红十字味”浓郁的学校,先后涌现出两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是目前全国唯一拥有两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的高校。从2006年起,学校将每年的5月定为“红十字阳光活动月”,16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其中,2007年启动捐献眼角膜工程,2009年成立红十字阳光医疗服务团,2011年建立湖州市无偿献血宣传教育基地等。
带着这些红十字“基因”与“传承”,学院不断谋求新突破,2014年5月,学校与市红十字会合作共建湖州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学院。8年来,通过搭建应急救护培训“政用产学研”联动平台,探索出红十字应急救护工作新模式,实现了学校、政府与社会多方共赢。
“救护学院”的诞生
湖州师范学院是全省最早开展农村基层全科医生定向委托培养的高校。乡村居民住地相对分散,且距离医疗机构较远,一旦发生意外,院前急救必不可少。在此前提下,2012年,市红十字会与学院提出在应急救护培训领域开展合作的设想,双方一拍即合。

2013年双方通过多次沟通研讨,明确以“学院”的模式开展应急救护合作,组建专班,研究制定了《关于成立湖州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学院的初步规划》,提出了打造“五大职能中心”(红十字应急救护工作志愿服务中心、宣传教育中心、实训进修中心、交流展示中心和科研指导中心)、“五批人才团队”(红十字应急救护工作领导管理团队、专家人才库团队、培训讲师团队、宣教志愿者团队、现场应急救护志愿者团队)和“五化综合平台”(专业化、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系统化应急救护工作综合平台)的十年规划。2014年,救护学院正式挂牌开始试运行。
“救护学院”的发展
救护学院是一项新事物,无经验可循,更需打破常规,创新工作机制。通过多次研讨,市红十字会与学校认识到救护学院与救护培训基地不同,其职能不仅仅是单一的应急救护培训,应该着重打造综合性、集约化的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复合体。
于是,学院先后建立了“学生师资培养体系”“校园红十字应急救护保障体系”“救护培训学分制”“救护培训同伴教育模式”“师资带助教”以及“团队式+模块化”等新机制,目前正在积极探索基于“二课学位制”模式的“四年制”大学生师资培养模式。


学校还率先开设了《应急救护通识教育核心课》,将应急救护纳入新生始业教育内容,学生救护培训实现了100%全覆盖。同时,硬件建设也在同步提升,目前校园AED的配置数量达到6台,新建高级生命支持中心和儿童急救实训室,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中心也即将投入使用。
为尽快满足社会对急救工作的巨大需求,救护学院从成立之初便开始广泛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截至2022年9月,累计开展各类红十字应急救护公益培训超过1000场,培养救护师资50余人,学生师资300余人,救护员1万余人,普及培训6万余人次,参与校内外大型活动的应急保障工作百余场,各类宣教活动受益人数超10万人次。
“救护学院”的壮大
“如何走出去?”是学院一直在思考的问题。2015年7月,学校与市红十字会签订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协议。2017年5月,学校与市应急办、市卫计局等14家市级部门联合成立“湖州市应急救护模块化教研与培训中心”,建立了一批校外模块化实训基地。2022年陆树藩纪念馆正式建成运行,经与湖州市和吴兴区协商,学院拟以该场馆为依托,成立“湖州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学院--吴兴社区学院”,进一步扩大救护学院面向社会的辐射范围。


除此之外,学院还积极鼓励师生开展科研和项目申报,多年来,累计获批国家级项目2个,省级项目5个,市级项目8个,申报课题6个,开发防溺水应急救护软件1个,发表论文5篇,出版书籍1本。
在做精、做深、做特、做大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的同时,学院还积极推动红十字校园建设、红十字人道宣传、红十字志愿服务、无偿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等工作。先后荣获“浙江省红十字奉献服务奖”“科普中国—灾害医学救援及公众自救互救科普基地”项目优秀组织单位等,并涌现出全国红十字优秀志愿者、省红十字优秀青少年、省红十字青少年工作先进个人等一批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