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常山县以县域应急救护体系建设全省试点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高水平推进应急救护工作文件精神,紧贴实际,坚持全县域、体系化,聚焦“护佑健康、赋能共富、彰显文明”,聚力“理念引领、机制引领、效果引领”,致力“建设、管理、运行”一体化,让救护知识“进入寻常百姓家”,让急救技能“武装到千企万商”,以不断走实、走深、走心的工作,在助推“两个先行”新征程上,彰显应急救护“法宝”作用,展现红十字会担当作为。
一、组织领导强化三到位
思想认识到位。把加快应急救护事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全县域应急救护体系,作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践行“两个先行”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作为改变山区县过去对应急救护工作认识不深、应急救护作为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重要契机,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工作动能,加强探索创新。
领导重视到位。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应急救护工作,主要领导专题听取红十字会工作情况汇报,要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力建设应急救护培训基地,推进应急救护工作高质量发展,同时,配齐县十字红会党组班子,增加工作力量,配备两名专职救护师,大幅增长应急救护工作经费,2022 年预算是上年 2.4 倍。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把推进应急救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亲自协调部署,抓好督查落实。
合力保障到位。相关单位在基地选址、基地管理、资金配套、急救培训等工作上全力支持,舍得拿出最好的资源和最精干的力量。如,县卫健局将渡口未来社区中已经规划好用于建设健康驿站的场地让出,用于建设急救实训馆;县人武部将球川镇龙绕村已经建好的基干民兵体能训练馆腾出,用于建设急救实训馆;县农工党将已经运行的芳村镇医疗服务基地资源与县红会共享,支持在芳村“未来乡村”布设急救培训基地;县城投集团专门安排一名副总牵头组织专班人员,配合支持在常山阿姨学院布设急救培训基地。同时,县财政、妇联、应急管理等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发挥各自优势,在建设经费、精品课程、救护师资、重点群体培训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县委宣传部积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县委统战部帮助协调寓外乡贤支持,县委政法委动员基层网格员率先取证培训。
二、目标引领坚持三作为
共建共享全民行动。将应急救护体系建设融入健康浙江、共同富裕、精神文明等中心工作,致力让每一位群众都能享有优质培训服务。围绕构建“自救互救”美好场景,确立“户户都有救护员,村村都有救护队,乡镇都有培训地,全县都有急救侠”的“四有”新型应急救护体系建设目标。
城乡村社全域联动。紧扣民生需求,致力打通群众参与应急救护培训“最后一公里”,更好满足群众就近就便接受培训的要求,明确全县 14 个乡镇街道救护培训基地建设全覆盖。紧扣发展需求,以满足公众随时随机练习和体验为原则,着力推进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和体验馆建设向工业园区、大型商超、行政中心、特色产业覆盖,让应急救护培训护航公共服务行业、赋能特色支柱产业。
县域内外全面发动。坚持“一起来想、一起来做”,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机制。选址方面,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礼堂、乡村振兴讲堂、博爱家园等阵地,融合布局培训基地;资金方面,积极争取上级红会支持,争取爱心企业支持,争取寓外乡贤支持。这里我想特别感谢浙能集团,浙能集团不仅与常山县新昌乡开展结对帮扶,通过常山县红十字会定向捐赠1950 万元,用于新昌乡开展光伏发电项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加快山区共富。而且发动集团上下、干部职工,开展爱心捐赠。用于省红十字会支持山区 26 县应急救护驿站建设,常山县也是受益者之一;工作人员方面,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充分激发村社干部、医卫人员、乡村教师、基干民兵等参与志愿服务。
三、基地布设突出三导向
突出便民导向。从实际实用实效出发,不给基层增加负担,做好整合、结合、融合的文章,提高场所和设施利用效率,确保基地布设符合实际、设施配备管用实用、技能培训收获实效。应急救护培训基地都选择在交通便利、人口集中、场地宽敞之处。如渡口未来社区处于县城核心区域,是百姓文化活动、休闲娱乐主要打卡地。渡口邻礼中心内设置的应急救护基地与邻里便民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等互为融合,方便市民。
突出需求导向。针对常山建材、轴承、养老、旅游和家政服务等产业发展快,从业人员多,对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需求更为强烈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在石博园和常山阿姨学院,设置培训基地和开设特色急救课程,有力助推特色产业的安全发展、高质量发展。
突出创新导向。坚持教育、培训、体验于一体,按照有教学场所、有实训设施、有宣传板块、有明显实效的“四有”标准,创新建设基地。如青石镇培训基地与石博园村播基地有机嫁接,既方便当地石产业从业人员参加培训,又通过直播媒介扩大救护知识传播范围;球川镇培训基地在运行中,不仅充分利用基干民兵队伍,又巧妙利用龙绕集镇五日一次的墟市开展宣传和培训,方便十里八乡群众。芳村镇培训基地与文化礼堂、与农工党的医疗服务基地深度融合,在满足培训功能的同时,从昨天、今天、明天三个维度讲好红十字“护佑新中国成立、保护全面小康成果、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同时还通过“急救英雄谱”讲好百姓身边应急救护人的“最美时刻”。
四、工作队伍抓好三大员
抓好“管理员”队伍。明确乡镇街道红十字工作分管领导为应急救护培训基地负责人,负责全年培训计划制定、培训活动组织、培训对象动员等工作。救护培训基地所在村社干部为基地管理人员,负责基地“门常开、灯常亮、人常在”,确保实训设备安全管理,负责基地培训工作档案归集等。
抓好“教练员”队伍。按照师德、专业、作风“三过硬”标准,着力打造高素质的应急救护师资“教练员”队伍。组建急救培训小分队,实施“轻骑兵”制度,择优确定 18 名优秀师资,分别挂联乡镇(街道)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定期到各基地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指导群众实训。
抓好“服务员”队伍。以村社干部、网格员、村务员、退休教师、乡村医生、基干民兵、退伍军人等为骨干,组织应急救护志愿服务团,广泛开展救护培训宣传发动,引导群众参加急救技能体验实训,传播弘扬红十字精神。目前,各乡镇街道参与应急救护培训的志愿者达到 100 多名。
五、常态培训着眼三重点
瞄准重点对象。坚持以重点突破实现整体推进,既坚持“全民培训”,更关照“重点对象”。在服务群体方面,确定在外务工创业人员、在校就读青少年学生、在岗在位公职人员为重点。在服务产业企业方面,确定建材、轴承、化工、矿山、石产业等地方支柱特色产业为重点。在服务就业创业方面,确定家政、导游、养老、民宿等从业人员为重点。
紧盯重点时节。既坚持“全季培训”,更抓住“黄金季节”。推出“周日学急救”活动,组织救护师分赴乡镇(街道)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开展知识学习、技能实训、急救比武等,着力激发农民群众参训积极性。推出“过节不脱节、培训天天有”活动,抓住春节国庆在外人员返乡季,着力引导动员 10 万在外常山儿女学急救。推出“假期这里最放心”活动,利用暑假寒假,引导家长陪同孩子到基地,学急救、练技能、强意志,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
咬牢重点技能。大力倡导“技多不压身”,营造“多一项急救技能,就多一份安全、多一个机会”的培训氛围。细分急救知识技能,围绕“救命、治伤、避险”三大方面,引导广大群众立足健康、生活、工作的现状和需求,实施“必学+选学”机制,在学好心肺复苏、气道异物梗阻处置、创伤包扎、AED 使用等必学急救技能的基础上,鼓励大家着力当下、着眼未来,切实做到学多一点、学深一点、学好一点。
六、检验成效握紧三把尺
护佑健康浙江。让群众充分认识应急救护的极端重要性,全社会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高涨,“人人学急救”氛围更浓。今年仅用3 个月时间培训取证救护员 5803 人,是 2021 全年 3.87 倍,在衢州市率先完成急救培训民生实事任务。如今,救护员取证已经成为常山基层干部“两勤两专”标配,2022 年全县村(社)干部有990 人取得救护员证,占比 78.9%,全县救护员取证率和急救知识普及率,排名衢州市第一。
赋能共同富裕。紧盯“扩中”“提低”,急救技能成为百姓心中的“一技之长”和“岗前必备技能”。因为急救技能加持,帮助雇主化险为夷,“常山阿姨”品牌更亮,“常山阿姨”更受信任、更显美丽。“要想阿姨当得好、急救技能不可少”已经成为常山家政从业者的共识,全县每年开展家政类技能培训至少 2000 人次,带动妇女增收至少 3 亿元以上。紧扣产业“除险保安”,急救技能成为企业眼中“保安器”,常山开发区举办急救技能培训,一天时间169 企业报名参加。石产业是青石镇支柱产业,年产值达 6 亿多元,从业者 5500 余人,今年该镇有 400 名从业人员获得救护员证,500 多人参加急救知识普及培训。
引领社会文明。充分发挥应急救护工作在推动社会向善向美中的引领作用,“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义薄云天”的急救精神和“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闪耀在精神文明建设各领域,广大救护员成为常山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力量。应急救护“自救互救”理念深入人心,平凡急救英雄,“救”在你我身边。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先后涌现 20 多个最美急救人,他们的英雄事迹被中央、省、市各级权威媒体、主流媒体广为报道,印证了“浙西第一门户”“常山有礼”,诠释了“一切为了 U”,引领着这座崇尚英雄的千载古县,学习英雄、争做英雄、英雄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