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杭州市红十字会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市党代会精神,切实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高水平推进应急救护工作,认真推进省红十字会乡镇(街道)应急救护培训基地试点工作,以覆盖重点人群为目标,积极抢抓新冠疫情防控大局稳定的“窗口期”,通过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常态化服务,深入打造集教育、培训、知识普及和实操体验于一体的便捷、高效的“家门口”的乡镇(街道)应急救护培训基地。
一、“怎么建”,紧扣标准化,融合资源,共建共享
(一)做好选点工作。乡镇(街道)应急救护培训基地,首要解决的是建在哪里问题。对标“家门口”要求,乡镇(街道)应急救护培训基地要选在交通便捷、方便服务群众的地方。老旧城区的乡镇街道,公共用房面积狭小、用房老旧,公共资源空间短缺,既要解决培训基地场地,又要满足“家门口”存在较大难度。杭州市红十字会在推进乡镇(街道)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建设时,提出“着眼服务、融合建设”的原则,基地建设优选考虑便捷性,不占用乡镇街道额外资源,在现有场地上作功能叠加和服务融合,破解场地资源难题。
(二)统一建设标准。我们坚持“功能完备、好用管用”,在基地功能、场地要求、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上提出统一要求。在功能上:明确乡镇(街道)应急救护培训基地主要功能是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与体验活动、普及自救互救知识和逃生避险技能。在场地上:严格要求培训基地实际使用面积不少于 60 ㎡,满足 50 人培训班次的开班需要。在设施上:必须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必要的心肺复苏模拟人、AED 训练机等培训教具、器材和设备。在师资上:配备 4 名以上的专(兼)职二级以上红十字救护培训师资,并签有合作协议,明确专兼职师资的职能。
(三)实现三个融合。我们一直强调培训基地建设要做好融入融合融洽的工作,依托乡镇街道现有资源,在阵地、服务、力量上做加法、做叠加,实现“1+1>2”的效果。一是实现阵地融合。依托乡镇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民生综合体等场所建设,抓住老旧改和未来社区创建等契机,提前谋划布局,确立了共建共享的建设理念,将应急救护培训阵地建设纳入“为老为小”、“救扶帮困”等民生服务整体建设规划中,着力打造居民“家门口”的服务阵地,提供就近就便的民生服务保障,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二是实现服务融合。应急救护培训必须要扎根基层,在服务群众中求得实效。与基层治理工作融合,提高社工、物业、保安等服务群体的急救技能,为社区治理赋能。与乡镇街道文化建设融合,定期开设培训班次,宣扬“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理念,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与社区便民服务融合,开展应急救护知识普及服务,在便民服务点放置急救包,设置 AED,为居民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提供简易急救用品。三是实现力量融合。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和专兼职师资,成立应急救护知识普及“讲师团”,定期开展应急救护知识普及讲座。对现有志愿者队伍,强化应急救护持证培训,提高志愿者队伍急救能力,同时从中挑选人员成立乡镇街道、社区的“急救侠”志愿者队伍,为居民提供现场急救志愿服务。
二、“怎么管”,强化规范化,多方参与,齐抓共管
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建设是基础,管好是关键,为确保基地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功能,更好地在“家门口”提供应急救护培训服务,“面对面”宣传发动并组织广大居民群众参与应急救护培训,我们对应急救护培训基地规范化管理进行了认真调研,提出“多方统管、第三方托管、志愿者协管”的思路,加强对应急救护培训基地日常运行管理的组织、落实与考评。
(一)多方统管。由区、县(市)红十字会根据基地实际情况,指导各乡镇街道制定适合实际的《应急救护培训基地管理实施办法》、《应急救护培训基地使用制度》,从制度层面加强规范管理;乡镇街道根据工作需要建立月例会、季检查、半年考核机制,对基地的运行管理实施检查考核,并安排年度运行保障经费,区分计划活动、公益活动两个类别,下达活动任务量,按任务完成情况实施经费奖补与扣除。各村社按乡镇街道下达的年度活动计划,负责具体活动计划的落实。
(二)第三方托管。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到培训基地的日常管理和运维,由乡镇街道挑选属地合适的社会组织,如培训基地所在场所已有第三方运维的,由乡镇街道负责协商,补充签订管理协议,以项目化运作的方式让第三方参与培训基地的管理和运维。由第三方负责对培训基地各要素的基本设施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按照培训计划和开班需求布置场地,负责协助街道、社区策划组织应急救护培训和志愿服务活动,负责数字化服务平台运行和数据维护,接受社区日常检查督和街道组织的半年、年度运行考核。
(三)志愿者协管。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建成后,各乡镇街道从已有的志愿者团队、楼道长、党员、辖区退休医护工作者等人群中招募红十字志愿者,成立红十字应急救护志愿者队伍。依托志愿者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宣传工作,提高急救知识知晓率;发动志愿者参与基地培训活动保障,协助师资开展现场培训,充实基地培训力量;组织志愿者定期对专业的教学培训设施进行日常维护,延长设备使用期限。
三、“怎么用”,着眼常态化,分层分类,多措推进
宣传应急救护常识、引导更多人群参与、普及推广应急救护技能,是乡镇(街道)应急救护培训基地的主要任务,为辖区居民提供好常态化应急救护培训服务是基地建设的首要目标。
(一)找准培训需求,分类分批实施。以乡镇街道为单元,按照省、市两办关于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文件指示要求,梳理整合辖区内各部门、行业培训需求,区分“必训、选训”两类对象,有计划开展针对性培训:必训对象,即所有从事公共服务岗位的工作人员,如所有乡镇街道工作人员、社工、社区民警、城管队员等,由乡镇街道统计并排出培训计划,力争通过 1-2 年的培训与考核,实现持证率达到 90%以上;选训对象,所有楼道长、物业、志愿者等,由所在社区根据实际需要挑选人员,并制定培训计划,力争达到每个小区物业、每幢居民楼、每支志愿者队伍都有持证救护员。
(二)坚持工休兼顾,拓宽服务时长。按照不同培训人群的工休特点,在培训计划安排上,充分考虑工作时间与培训时间的冲突因素,工作日,主要以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等为主,开展部门、行业的应急救护培训工作。休息日、节假日,依托第三方和志愿力量,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工作,结合社区夜学、小区社团等活动,联合开设培训班次,通过多种形式拉长培训基地的服务时长,尽力解决群众的工学矛盾。
(三)灵活培训方式,创新服务手段。通过方式活、层次多、范围广的应急救护培训,构建“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工作格局。一是线上理论学习和线下自助实操相结合。依托“教考分离”模式,强化数字赋能,加大红十字应急培训平台的推广力度,有条件的将线上培训平台链入乡镇街道为民服务数字平台,为居民提供线上学习理论的平台。线下设立应急救护实操体验点,提供自助实操体验服务,安排师资组织线下急救技能辅导,通过线上理论学习和线下实操自助练习,让群众快捷掌握基本急救技能。二是普及宣传与取证培训相结合。通过乡镇街道宣传平台,宣传现场急救成功案例,推广应急救护教学视频,依托“讲师团”开展急救知识普及工作,让更多居民了解急救知识,认识到掌握急救的必要性,建立持证培训“需求池”。在做好部门、行业持证培训的基础上,以楼道为单元,通过社区、小区发动,鼓励更多的居民参加应急救护持证培训,切实掌握好急救技能。三是定点办班和上门授课相结合。根据年度活动计划和居民培训实际需求,在培训基地定期开展应急救护普及、持证培训工作。针对能够自己提供场地、组织人员的部门和行业,基地派出培训骨干力量,携带教具器材上门进行专场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