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省红十字会高工委成员单位工作培训班在杭州举办,来自全省的6所高工委成员单位学校、1所特邀学校作交流发言。
本网站今天推出“高校红十字工作看‘浙’里”专题第7篇。
构建“1367”急救教育体系
打好“创新”“融合”两张牌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红十字会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构建“1367”急救教育体系,并以学校智慧康养学院资源为依托,与多个部门联合开展富有“东方”特色的急救教育。学校先后成为温州市红十字会救护培训基地、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在教学、学生竞赛、专业活动、行业服务、科研等领域获得社会各界广泛肯定。
构建“1367”急救教育体系
1:成立一所急救教育学院
学校联合温州现代集团、温州市红十字会成立温州急救教育学院。以此为载体加强与各地红十字会、省内外高校、青年组织等的合作联系,广泛开展应急救护培训、社会服务、公益慈善等活动,推进应急救护教育和培训模式的改革创新、标准化探索和科研成果转化。
3:构建三阶段课程体系
结合学生的专业需求和特点,构建“初级、中级、高级”三阶段急救教育课程体系,分别满足非医康养专业学生的科普培训和实操培训,以及医康养专业学生的专科培训等不同层次的需求。
6:实行六大具体做法
将急救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必修课、教师发展课程体系和教职工培训体系,增强安全防范能力;结合学生的专业需求和年龄特点,加强实际操作能力;丰富应急救护装备,创新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对突发事件综合急救的处理能力;加强日常安全隐患排查,开展急救事故案例探讨,营造应急救护教育环境,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加强与综合性三甲医院的战略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确保教学质量;构建思政示范课程,将急救知识与技能和课程中蕴涵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相结合,努力实现学生知识、价值、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7:建设七个急救教育应用场景
建立集合居家安全教育,出行安全教育,公共事件安全教育,灾害安全教育,战争或武装冲突教育,老年人与婴幼儿特色应急救护教育,反邪教、防诈骗、禁毒、防艾滋病教育为一体的红十字生命教育体验馆。
打好“创新”“融合”两张牌
创新急救教育工作方式方法
学校专门成立了急救教育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加强急救教育工作的组织指导,同时每年制定《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建设十大任务清单》,实行“清单式”工作法,将责任落实到部门,细化到人,量化到事。
将急救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先后建立两个智慧应急救护实训基地,完善相关软硬件,开设应急救护二级师资培训班,持续深化社会培训、党员服务、学生社会实践等工作;将急救教育写入全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学生毕业时全部持有红十字救护员证;构建信息化课程《应急救护理论与实践》,参与编写《突发事件应对与安全教育读本》;结合社团活动开展,创设各类急救教育文化标识,增设校园急救设施设备。
融合学校特色发展急救教育
注重部门间联动发展急救教育。与温州市红十字会共建温州红十字东方生命教育体验馆,打造急救教育特色空间;成立温州校园急救教育联盟、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以及温州红十字急救教育专项基金,统筹区域急救教育资源;承办2022年温州市红十字会高校急救技能大赛;成立“山区海岛健康护佑志愿服务队”,打造“急救+山区、海岛助老”特色品牌。
融合医康养模式发展急救教育。学校民政管理学院教师多为兼具丰富临床经验和高水平授课能力的医护人员,实训中心同时拥有两个集红十字知识宣传、生命健康教育、安全体验为一体的“智慧应急救护实训基地”,能满足500人同时进行实训,可依托于此开展应急救护培训,至今已累计培训救护员6000余名。学校将急救课程作为“民政康养专业群”平台课,将红十字救护员证书纳入专业群学生1+X证书体系,确保教育、养老、婴幼儿托育等重点行业毕业生应急救护持证率达100%,并开设了《老年常见意外伤害应急救护》《婴幼儿常见意外伤害现场急救》等专业特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