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林镇是江南水乡古镇之一,位于杭嘉湖平原腹地,沪苏杭一小时交通圈内,区域面积 84.3 平方公里,辖 28 个行政村和 6个社区,人口 6.2 万人。先后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浙江省百强镇、湖州市工业强镇等多项荣誉称号。
近年来,双林镇在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红十字会的指导、支持下,以创建应急救护特色乡镇为载体,做到“七个一”,取得阶段性成效。这“七个一”是建设 1 个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建设 1 个应急救护体验营地、建设 1 个应急救护一体化服务站、建立 1 支救护培训志愿者队伍、每个村(社区)配备 1 台AED、每个家庭配备 1 个急救包、每个家庭拥有 1 名救护员。相关做法受到中国新闻网、新民晚报、文汇报、学习强国等国家级、省级媒体报道。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抓好主阵地建设,提升救护培训支撑能力
一是以流量景点为支撑,打造应急救护体验营地。我镇后坝青少年实践营地占地面积 500 亩,是南浔区特色精品乡村旅游景点,也是“浙江省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营地含六大体验区板块,应急求生是其中一个重要板块,设有“野战医院”训练场景,配备心肺复苏模拟人、气道异物梗阻模型、迷彩战术医疗包等体验类设施设备,为应急救护提供沉浸式体验。同时,邀请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进行讲解,开展实操演练。营地主要聚焦学校研学游、家庭亲子游、年轻人团建拓展三类客群,具有较大的客流量。营地在各运动拓展节点、野餐区、农耕园和主干道两旁,分别设置应急救护知识宣传牌、宣传雕塑等,让每一位进入营地的游客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应急救护知识氛围。今年暑假,累计接待 1000 余名夏令营学生,参与应急救护体验。
二是以现有培训室为基础,打造高标准培训基地。我们对营地应急救护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提升软硬件条件。专门建设 1 间40 平方米的实操技能培训室,将营地大礼堂建成可容纳 200 多人的培训大教室,并放置心肺复苏实训一体机、气道异物梗阻实训一体机、AED 教学机等专业教学用具。通过对培训者集中化、系统化、标准化、沉浸式实践培训,使受训人员更易于接受相关救护知识和熟悉掌握各类急救技能。基地建设以来,已开展救护培训 47 场,取证培训 857 人,普及培训 3331 人次。
二、织密救护基础网络,提升应急救护响应能力
一是打造“黄金四分钟”应急救护圈。突发心梗、高空坠落、溺水等是较为常见的意外伤亡事件,农村家庭一旦发生这样的不幸,120 急救人员很难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造成伤病员在等待过程中伤情恶化或者死亡。因此,构建“黄金四分钟”应急救护圈在乡镇尤为重要。今年以来,我镇积极推动在大型商业综合体、住宅小区、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配置急救箱、AED、应急救护一体机等急救设施设备,全面提升公共场所急救设备的配备率。目前,全镇已配备 AED 48 台,实现行政村和社区全覆盖,市民广场、旅游景区、大型商场、中心农贸市场、中小学校等人员集聚的公共场所也做到了全覆盖。
二是建设“惠民零距离”应急救护志愿服务站。镇红十字会联合宣传、团委、妇联等多个条线,整合多方资源,在镇区中心凤凰广场打造集应急救护、救护知识宣传和体验为一体的应急救护志愿服务站。应急救护站内设置应急救护体验室和情绪疏导室,配备应急救护一体机、心肺复苏模拟人、自动体外除颤器等设备,常态化为群众提供公益应急救护服务和救护知识培训,推动应急救护知识全面普及。
三是健全村级红十字服务网络。我镇把建立村级红十字组织,发展红十字会员作为推进应急救护工作的基本力量来抓。明确规定,村红十字会要把应急救护培训作为主要工作来抓,红十字会员必须先学会应急救护技能。在此基础上,成立志愿服务队。目前,全镇已建立村红十字会 16 个,拥有会员 3600 人,建立红十字志愿服务队 1 支。
三、党政主导,提升救护培训组织能力
应急救护特色镇建设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关键在于构建长效机制,做实应急救护培训这项基础性工作。
一是镇党委政府领导带头参训。切实发挥党政机关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先培训镇政府机关党员干部,带动各村干部参加救护培训,在全镇范围形成浓厚的学习应急救护知识的氛围。
二是组建应急救护培训志愿服务队。9 月 7 日,我镇启动应急救护特色镇建设,同时成立一支由医护人员、机关干部、教师等 19 名红十字应急救护师组成的救护培训志愿服务队,承担全镇应急救护培训工作。
三是以点带面促培训。通过以小带大、以点促面方式开展大批量的培训。在校园,培训全体教师和学生,再由学生带动家长参与培训;在村、社区,培训村(社区)干部,再由他们带动所辖村民参加培训;在企业,培训企业负责人和安全员,带动全体企业员工接受培训。今年全镇共开展救护培训 192 场,应急救护持证培训 2083 人,普及培训 2.6 万多人次,约占全镇人口 47%。
下一步,我镇将以此会议为契机,以创建应急救护特色镇为抓手,持续做好应急救护阵地建设,确保应急救护知识人人知晓、家家会用,三年内实现“每个家庭拥有 1 名救护员,每个家庭配备 1 个急救包”的目标。
一是进一步完善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和体验营地的建设与管理。引入教育、文旅等各部门资源,共同推进基地运营高质高效,把它打造成长三角知名的应急救护救援培训基地。
二是推行应急救护培训教考分离改革。引入第三方运营救护培训基地,承担全镇救护培训教学工作,由区红十字会考官承担救护培训考核考评工作,建立起一套适合双林镇救护培训任务的新机制。
三是进一步增强社会应急救护可及度。在镇域范围内广泛开展救护知识宣传,增加救护知识可视度;探索救护培训管理“路长制”,消除培训盲区,培育更多的“第一响应人”;推出一批应急救护救援文创产品,探索应急救护知识传播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