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鹿城区丰门街道认真贯彻落实省和温州市应急救护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应急救护培训基地为抓手,通过项目带动、多方联动、广泛发动、创新驱动,推动应急救护工作提质增效,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普惠的公共健康服务。主要做法是:
一、项目带动,扩大应急救护培训新阵地
我们积极争取各方支持,投入 12.6 万元,建立街道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在此基础上,针对辖区工业集聚、人员流动大的特点,拓展各类培训服务阵地,扩大应急救护培训同心圆辐射圈。
一是加强学校服务阵地建设。丰门街道共有 4 所小学,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我们辖区学校将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纳入学校素质健康教育内容,通过“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开展青少年儿童的应急救护技能培训。目前共计 1021 名学生接受普及课程,实现普及教育100%全覆盖;12名教职员工通过救护员取证培训。二是加强融入型服务阵地建设。我们延伸基地建设触角,推动应急救护培训阵地融入到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博爱家园以及村、社区的其他公共服务站点中,通过应急救护培训,开展防灾减灾、养老照护、健康促进等特色活动,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三是加强共建型服务阵地建设。推动辖内兵民训练基地建立应急救护培训基地,一站式打造国防教育、公共安全、应急救护三位一体参训基地,扩容参训人员受众,加大应急救护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力度,使更多公众掌握基本必备的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
二、多方联动,构建应急救护培训运行新机制
一是汇聚多方力量。我们利用在市区的区位优势,加强与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合作联动,建立定期沟通合作机制,扩大救护培训范围,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二是落实街道社会事务办总牵头,建立街道内红十字会、组织、宣传、应急、经济、人武等科室共同推进的联动协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场景共用,推进辖区应急救护工作。三是加强与辖区内企业联动。按照上级有关应急救护工作部署,从辖区“一老一小”、外来企业多等实际出发,开展助力“救在身边”校园守护、安企助力、志愿同行、安老护老等行动,联合辖区学校开展“开学第一课 我们学急救”及日常急救安全培训活动,动员辖区企业员工、志愿者、养老护理员等群体积极参加应急救护培训。
三、创新驱动,探索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新模式
一是创建共训共育模式。以应急救护培训基地为依托,驻点打造常设展厅、常态化师资队伍,结合辖区民兵训练任务、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应急救护培训基地管理团队为每个班级定制相应的急救知识普及和救护员培训课程。二是拓展培训入企延伸。应急救护培训基地依托街道、社区宣传动员,开展企业应急救护培训预约制,截至目前,已有 182 家企业进行预约,培训员工2572 人。三是深化行业联动共享。协同辖区应急、市监部门积极提高主管行业重点场所管理人员安全意识,加大对高危重点行业从业人员、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的应急救护培训力度,通过参观、培训、考试等环节一体化开展培训,提高员工的应急救护能力。
四、广泛发动,提升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新实效
在上级选派应急救护师资基础上,我们大力加强辖区内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动员社区卫生院、救援队伍、教师等群体参与应急救护师资培训,取得资质,实现师资嵌入式宣教,推进本土化救护培训。一是大力实施泳安计划。聚焦学生溺水事件频发问题,组织救护师资和救援队伍深入学校、社区、乡村开展防溺水讲座和现场演练,增强了青少年的水域安全理念,降低辖区青少年溺水事件发生率。二是持续开展“五防五救”。在辖区开展“防梗阻、防踩踏、防拐骗、防溺水、防中毒”和“创伤救护、火灾救护、心理救护、疫情救护、自然灾害救护”的“五防五救”活动,向辖区居民普及救护知识与技能,提升了群众的防灾避险能力。三是推进“六进”活动。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持续推进应急救护培训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军警营等“六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