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义新区 (金东区)地处“浙江之心” ,位于浙中城市群、金义都市区的核心区,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战略支点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金义黄金主轴的重要节点,现有面积 661.8 平方公里,下辖 12 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 51.6 万。2022 年 8 月,在金华市红十字会精心指导下,金东区首个乡镇(街道)标准化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塘雅镇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建成启用,打响了金东区乡镇应急救护阵地建设头一枪。截止目前,金东区已建乡镇(街道)应急救护培训基地 3 个。主要做法如下:
一、领导重视,统筹谋划
区委、区政府专门出台了《金东区高水平推进应急救护工作的实施方案》(金区委办发〔2022〕32 号),将加强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建设作为落实和发挥红十字会在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主体作用的重要抓手。代区长毛世梁专题调研培训基地建设,提出工作要求。区委常委、红十字会会长胡雪洋专题听取汇报,针对 12 个乡镇(街道)具体情况,提出“利用优势、统筹谋划、分步实施、逐步实现乡镇应急救护基地全覆盖”的工作思路。首个乡镇创建点选择在最具区位优势的塘雅镇,距金华城区 15 公里。
全镇总面积 53 平方公里,辖 32 个行政村,30948 人。位于浙赣线、杭长客专、金温扩能、金义东轨道交通,金义快速通道、曹塘澧公路 G235 中央大道等“交通枢纽网”中。拥有金华科技城、龙芯科技、交投、城投、金华理工学院等一批科创型企业、项目和高校。人员集聚明显,乡镇综合实力较强,主要领导对红十字工作认可度和支持度高。
二、整合资源,精准选点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应急救护培训进基层,关键在于基层阵地的建设。如何建好乡镇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建在哪?红会自身项目资金极其有限,如何花更少的投入争取最大利益地发挥基地的作用?让更多的人走进红十字,普及急救技能,营造“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氛围,真正实现“让每个家庭都拥有一个救护员”。我们通过多次实地走访调研,聚焦群众需要,注重整合乡镇目前已有的资源、平台,如党群服务中心、应急管理中心(消防队)、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大礼堂、游客接待中心等,巧借力,共搭台,齐心协力推进乡镇应急救护培训基地。
首个乡镇红十字标准化应急救护培训基地,我们就是联合塘雅镇应急管理中心(塘雅镇专职消防队)合作建立。基地位于塘雅镇工业园区,有规上企业 18 家,产值超亿元企业 6 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10 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 24 家。配套了应急救护知识、实操智能化设备,是一个集专业技能实训、红十字文化宣传展示、消防体验互动为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场所。多湖街道应急救护培训基地结合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而建,岭下镇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利用党群服务中心而建,面积大,再投入资金少,人流量多,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效果好,红十字精神的宣传面更广。
三、筹措资金,做好规划
积极争取区、镇两级财政支持,筹措资金、完善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建设、运维经费保障。今年,应急救护能力提升项目列入市、区两级民生实事,政府对民生实事项目经费倾斜,共支持经费 142 万元,为我会建立区、镇两级应急救护培训基地给予极大的保障。尤其是区委副书记、代区长毛世梁对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建设进行专门调研,督促财政增加预算 67 万元,促进项目顺利完成。塘雅镇、岭下镇也对基地建设给予了最大资金支持。邀请有红十字场馆建设经验的单位参加设计规划,镇党委一把手亲自审定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完善规划要求,尽力做到与周边设施协调、实用,真正把应急救护培训作为公益品牌进行打造,推动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应急救护工作。
四、丰富活动,提高效率
任何基地建设,最终都是为了“好用”“管用”。只有不断开展丰富的培训、宣传活动,提高利用率,乡镇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才有生命力。我们强化部门联动,联合区教体、卫健、民政、应急等部门积极开展“救在身边”八大专项行动,构建“救在身边+生命教育”工作联动格局。依托建成的基层阵地,以专业化的培训服务,组织开展消防救援人员、重点行业企业、高危人员、教师等各类人员的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 10 期,累计培训上千人次。特别是暑期,在基地积极开展教师和企业外来民工的应急救护培训,在世界急救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集中开展了主题宣传活动、群众性科普宣教活动。积极组织志愿者开展应急救护宣传服务活动,营造“人人学急救 急救为人人”的浓厚氛围,打造红十字“救”在身边品牌。
金东区的乡镇(街道)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建设工作起步虽晚,但我们努力迎头赶上。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乡镇(街道)应急救护培训基地与其他原有场所共建较多,场地所限,规模不够大、标准不够高;二是应急救护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三是应急救护培训基地作用发挥有待加强。
下一步,我区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加大工作力度,取得更大成效:一是要与其他尚未建成培训基地的乡镇加强沟通协作,在量与质上谋求突破;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组织救护师试讲、多讲,开展比赛,提高自身技能;三是围绕“三救三献” 主责主业,积极开展培训、宣传活动,提质增效、加强宣传,扩大红十字知名度,为“打造浙中增长级、建设未来新中心”,打造群众身边的红十字会贡献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