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渔民在海上遇到意外事故时救助不便的问题,温岭市红十字会依托温岭市第四人民医院位于渔区重镇的地理优势,组建了红十字海上医疗急救队,通过健全机制、建强队伍、做优服务等方式,切实提升海上医疗救助能力。自1989年建队以来,该海上医疗救援队累计出海施救330余次,救治渔民480余人次,海上行程4.37万余海里,最长一次海上救援历时76小时,被当地群众誉为“海上飞虎队”,先后获得“全国红十字先进集体”“中国海上搜救奖”等荣誉。其主要做法是:
一、全程参与,争分夺秒,抢占急救“第一时间”
一是应急救援快速响应。红十字海上医疗急救队纳入政府灾害应急响应体系,完善建立专门的应急预案,成立海上医疗急救管理领导小组,形成应急响应、现场救治、转运救护和院内收治的急救流程。海上医疗急救队实行24小时值班,常年配备医护人员12名,接到海上突发事件紧急呼救后,立即启动分级响应,急救队员可在10分钟内集结完毕,20分钟内随搜救船出海。如2018年9月16日,“浙岭渔93007”船发生2人烧伤的事故。红十字海上医疗急救队接到急救任务后,仅用18分钟就随搜救船出发,在最短时间内抵达事发现场开展应急救治,成功使伤员脱离生命危险。
二是现场救治专业高效。红十字海上医疗急救队全员具备执业医师以上职称,熟练掌握各自专业的海上医疗急救知识、技能,拥有独立处置紧急病情的应急救治能力。如2018年9月18日,有渔民在海上作业时不慎造成脚掌骨断裂。红十字海上医疗急救队中的骨科主任医师迅速出海,在海上8级强风环境下,完成对病人的清创包扎、输液治疗,及时控制住伤员伤情。
三是转运救护安全稳妥。救援船上的医疗设备、力量相对较弱,伤(病)员经急救处理后,需立即转运医院。对此,急救队医生不定时向医院总值班汇报伤(病)员最新情况,告知医院处置伤(病)员需筹备的工作,实现现场急救与指挥中心联动,确保伤(病)员送院途中监护治疗到位,确保伤(病)员安全转运到院。2018年12月20日,一艘福建船上有渔民咽喉肿痛,呼吸困难。救援医生到达现场后,立即通过口咽通气、导管通气等措施缓解病人症状,并始终与温岭市第四人民医院保持沟通联系,温岭市第四人民医院及时开通绿色通道进行抢救,最终使患者转危为安。
二、全面提升,内外兼修,打造海上“救护铁军”
一是提升队伍战斗力。通过常态化教学,着力完善救护培训体系。红十字海上医疗急救队每年联合卫健、海事等部门开展海上急救大演练,强化快速集结、紧急出动、海上应急救护等训练,与海上民间救助站、台湾宜兰县义勇海上救难协会等部门协同演练,确保每名队员都有2次以上出海训练的实践经验。
二是提升队伍保障力。积极构建海上急救协调机制,加强港渔部门、海上民间救助站、海上急救队三方联动,推动事故监测预警信息、救援装备共享。目前,为急救队配备了便携式心电图机、除颤仪、简易呼吸器等20余种急救设施和用于救治外伤、中毒等常见病的急救箱,并由温岭海上平安民间救治站安排5艘救护船,为海上医疗救助提供必要的投送和救治设备。同时,为充实海上急救力量,温岭市第四人民医院还从27岁到40岁执业医师中挑选出65名骨干,为海上急救队配强医护队伍。
三是提升队伍荣誉感。温岭市红十字会组织本地媒体进行报道,宣传红十字海上医疗急救队的先进事迹,让更多群众了解和支持急救队,推动急救队荣登“中国好人榜”“浙江好人榜”,曾获“全国红十字先进集体”荣誉,使每个队员充满荣誉感和责任感。同时,建立“海上飞虎队”工作室,持续开展各类主题教育30多次,将海上急救与核心价值观践行深入融合,与医疗、护理、临床工作深度融合,与红十字志愿服务深度融合,使冲锋在前、无私救助的急救精神成为全体队员的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准则。
三、全心服务,无私奉献,弘扬红十字“人道精神”
一是当好渔区群众的“健康卫士”。针对渔区群众易发多发的病症,目前,红十字海上医疗急救队已形成了常态化的义诊机制,每年定期组织赴山区、海岛开展义诊活动。十年来,共前往各地组织义诊活动200多次,治疗普通急病1.6万余人次,赠送海上急救药品价值10万余元,收到渔民赠送的锦旗30余面。2018年,海上医疗急救队组织内科、外科、骨科、眼耳鼻喉喉科、皮肤科等科室的医疗专家,赴九洞门岛、北港村、隔海村等地开展义诊13次,参与医护人员达180多人次,免费赠送药品价值2万多元。
二是当好渔区群众的“急救战士”。红十字海上医疗急救队将提升渔民自救急救能力放在重要位置,积极组建健康讲师团,每年赴渔村,为渔民举办硫化氢防治、海上创伤急救等技能培训,使渔民掌握外伤、心肺复苏、烧伤和中毒等常见急症的现场处理方法。同时,自主汇编了《急救流程小册子》《海上医疗急救100问》,为渔民解答海上急救、用药等问题。十年来,累计培训群众3万多人次,免费发放健康培训资料和卫生救护小册子2.4万余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