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叶公良:关于践行“妈妈式”服务 提升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8-12-10发布者: 浏览量:

    ■ 叶公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掌握急救知识,保障生命安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当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对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民众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有利于降低突发事件和灾难发生后的受损程度。在经济发达的国家,民众的救护水平是衡量城市生活水准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和《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法律规定,普及群众性的自救互救知识是红十字会的传统工作和法定职责。

    一、全民普及救护知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当前自然灾害、公共安全等各类突发事件频发,如“5•12汶川地震”“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等。其突发性、难以预测性、对生命的严重威胁性让公众对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的需求超过以往任何时代。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320万,其中近五成可以避免。也就是说,很多人不是死于疾病和意外灾害,而是死于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的缺乏。我国公众应急救护培训普及率较低,不足10%,多数人不具备心肺复苏(CPR)的知识与技能,应急救护知识普及迫在眉睫。

    二、我区应急救护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代城市运行的安全和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处置,要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发挥出独特而有效的作用。根据上级红十字会关于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系列要求,黄岩区红十字会结合本地区实际,深入社区、农村、机关、学校、企业等,采取专家讲座、课堂授课、发放手册、播放录像、张贴海报及开展知识竞赛等形式,向民众广泛宣教现场急救与避险逃生常识。“红十字公益性应急救护培训”项目实施以来,共培训红十字注册初级救护员12327人,达户籍人口的2.0%,普及培训92243人次,达户籍人口的14.9%,救护知识普及率全市第一。黄岩不断涌现出颜媚、李利恩、黄丹萍等心肺复苏救人的事例,获人民日报、浙江新闻客户端、浙江工人日报等媒体的宣传报道。黄岩区红十字会在省红十字会工作会议上作应急救护培训经验交流,工作获得中国红十字总会高度认可。

    随着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事业的快速推进,区红十字会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总结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工作运行模式,也发现不少限制救护培训工作深入开展的问题,主要如下:一是培训普及面较小,普及率相对较低。据查考,美国公众急救普及率为25%、瑞典45%、澳大利亚50%、日本中学生92%,而我区累计普及率仅为16.9%。现阶段培训对象选择具有特殊性,以体制内工作人员、本地居民以及在校学生为主,全民普及不足;培训集中于城区和学校,偏远乡镇农村救护技能培训缺位。二是概而全的普及内容和单向灌输式授课无法满足公众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培训需求。受教材、课时、学员人数和培训器具的制约,学员救护实操机会不多,培训效果难以保障。三是培训师资缺乏也是阻碍红十字会救护技能广泛普及的桎梏。缺乏综合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有青黄不接的问题,部分师资知识更新跟不上,教学质量良莠不齐。四是红会服务群众能力有待加强。受现有条件制约,救护培训以基地定时定点开课为主,学员人数达到40人左右开课,学员需完成总时长8学时的理论学习、理论考试、操作考试后才能取得救护员证。现行培训模式有缺陷,无法满足偏远地区、少数人群就近、就快的培训需求。

    三、对策及建议

    现行的红十字会救护培训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呈现出单向度、灌输式、一次性的特点,缺乏规划性和系统性,普及率、培训效果、地域平衡性难以实质性提升。要扭转这一局面,需要加强红十字应急救护联动管理,具体如下:

    (一)全需求分析。从适应群众需求、增强群众获得感入手,改进教材编排、课堂授课、考试发证,实施“菜单式培训”,流程再造,让学员坐得住、听得进、有得益。面对多元的培训需求,红十字在救护培训的设计上,越主动考虑有效性和针对性,越能保证救护知识普及的广度和深度,越能提高公众参与救护培训的积极性。从培训内容来看,完整的课程内容应包含应急反应培训和应急处理培训,前者确保灾难发生时最大的“逃生率”,后者保证遭受意外后最高的“健康值”。从培训形式上看,各种培训形式各有利弊,应该相互配合。多样的培训形式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也是多样的宣传渠道,如电视真人秀、应急演练、知识竞赛等。从培训地域来说,不同地区对于急救知识的需求具有明显差异,如针对西部山区的群众,与山体滑坡、动物咬伤、野外生存技能等相关的救护知识就能更好的为当地群众接受。

    (二)全过程保质。把质量作为红十字救护培训工作的生命线,按照《浙江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督导办法(试行)》要求,落实统一教学(教材)、统一技术要求、统一考核标准、统一发证管理等“四统一”要求,做到环节“一个都不能少”,标准“一个都不能降”,后门“一个都不能开”,以质量赢得口碑,以口碑集聚人气。充足的、优质的师资力量是提升应急救护培训课程质量的保障,要大力培养选拔一线教师、医护人员师资,适当增加退休人员优秀师资比例,稳定和壮大专业化师资队伍;遵循公开公正、注重德能的原则,选择能够忠诚于红十字教育事业、具备履行岗位职责能力并通过业务知识考核和任职资格审核的各届人士担任救护师资;开展新老传帮带、经验交流分享会、教学技能评比等活动来育新、培优。注重及时收集受训单位及学员的教学评价和意见反馈,不断完善课程设计,不断提高应救护培训课程质量和培训效果。

    (三)全天候服务。应急救护培训是现代社会保障个人生命健康权的一种福利服务,在过程中推行“妈妈式”服务,更能激发培训活力、赢得群众信任。参加救护培训,学员“没有意愿”和“没有时间”是两大拦路虎。红十字会需改变被动“开门迎客”转向主动“上门服务”,将培训融入到社区文化、组织文化建设之中,致力于培养群众的自救、互救意识。在培训基地定点定时开课的同时,推出错时无休“活期”课,学员可以预约时间、预约地点参与培训,由红十字会上门“送课”,实现应急救护培训学员“零跑”。此外,开展“零报整训”和“整报零训”,调整授课方式,合理拆分培训单元,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一名学员能学到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个别情况下,可提供“小课”甚至“一对一”VIP服务。

    (四)全方位合作。救护培训靠红十字会单打独斗不行,需要党政部门“握指成拳”,做到部门之间的培训应联尽联,数据应统尽统。根据现有的法律和政策,主动的与各有关部门、行业及单位,特别是和公安、交通、消防、城管、铁路、旅游、建筑等与人民生命健康和安全生产密切相关的行业和部门的联系,宣传在该系统进行初级救护培训的必要性,争取把应急救护培训作为机动车辆驾驶员、导游、乘务人员、建筑施工人员等特殊行业岗前培训的必备内容,纳入上岗考核体系之中。应急救护培训要做到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程管服,建议借鉴城市基层党建的做法,实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和融合型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党政部门、乡镇街道、社区农村的沟通联系,逐步构建乡镇街道有“会”、社区有“站”、小区有“队”、家庭有“员”、工作有“为”的工作格局,使应急救护培训覆盖每个社区、走进每个家庭、惠及每个居民,真正实现红十字“救”在身边。

    (五)全领域传播。大力强化全社会宣传引导,逐步把“要我培训”的局面转变成“我要培训”的公民意识。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普及应急救护知识。重点做好四结合:一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二是主流媒体与自媒体结合;三是线上与线下结合;四是活动推广与日常宣教结合。在这方面,既要唱好“四季歌”,又注意“蹭热点”。每年世界红十字日、世界急救日等节点集中组织活动,同时在各种突发事件发生时,适时开展相关宣传培训。此外,还要发挥传播点的辐射效应。所谓的传播点,以人为单位,是指发挥志愿者、急救员、现场救护实践者和人道精神传播者的作用。从场所上说,传播点是指培训基地、流动宣传站,如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生命教育体验馆、村(居)红十字工作站等培训基地的建立,可提供定点、长期的培训服务;在医院、商场、公园等设立小型的应急知识传播站(亭),也能潜移默化的提高红十字救护培训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作者系台州市黄岩区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