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领导干部研修班发言材料
加强市县红十字会组织建设
推动社会组织管理创新
绍兴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副会长、执委会主任 张友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社会治理模式”,是面对利益格局复杂、社会诉求多元的“矛盾凸显期”提出的一项改革举措。就市和区、县(市)红十字组织而言,承担着红十字“三救、三献”领域的基础工作,对基层社会组织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加强市和区、县(市)红十字会组织建设,对于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一、绍兴市红十字会的主要发展历程
(一)发展阶段
(1)创业初始阶段。2007年6月—2010年6月。基本现状是刚从卫生局分离,借用办公场所,专职人员缺少,经费保障有限,组织基础薄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阶段。主要工作:一是以理顺体制为突破,重抓组织建设。市本级和区、县(市)组织于2010年6月基本理顺管理体制;顺利建立学校红工委、志工委和医疗红工委;全市80%学校建立红十字会组织,建会学校学生100%成为红十字会会员,全市共建立红十字志愿服务队215支,队员6849名,其中市本级建立红十字志愿服务队22支,登记志愿者3000多名。二是以冠名助医为突破,重抓品牌建设。由16家企业冠名,总额1.38亿元,后来逐年增至21个,基金规模达2.12亿元。三是以完善管理为突破,重抓制度建设。制订基金管理、财务管理、备灾仓库物资管理、募捐箱管理等方面的制度。
(2)继承创新阶段。2010年7月—2013年6月。基本现状是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新老交替,工作基础逐渐夯实,基本保障日益完善,人道传播影响越来越大,核心职能有力推进,是一个“又好又快”的阶段。主要工作:一是筹资思路、项目救助加快转变。创新性地提出“政府引领出一点,部门合作筹一点、大众捐助集一点”的“三个一点”思路,新设总额200万元的“青少年白血病救助项目”和100万元的重症困难孕产妇(新生儿)救助项目。二是生命关爱工程取得突破。造血干细胞捐献打好翻身仗,器官(遗体)捐献有了突破;救护培训成为重要民生事业,我市建立全省首个青少年现场救护实训基地。三是红十字的社会影响力、美誉度加快提升。市红十字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顺利召开,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亲临大会;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市人大将贯彻执行红十字会法情况作为审议重点,专门听取汇报;“最美红十字人和事”广泛涌现。
(3)转型发展阶段。2013年7月至今。我市红十字会“三救、三献”工作不断取得突破、组织力量不断壮大、基础保障不断夯实。突出表现为:除越城区之外,全市各区、县(市)红十字会彻底理顺体制;市区6所高校全部建立红十字会;救护培训社会化、基地化手段拓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器官(遗体)捐献人数增加,机制化、长效化模式形成;特色化志愿服务项目、菜单式服务内容建立;“日行一善”红十字青少年道德实践形成品牌;以“网络直播”为标志的红十字主题宣传唱响好声音;以与党校联合举办全系统干部培训班为标志的能力建设提升。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转型、客观条件发生变化,各种矛盾出现叠加,我市红十字会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困难越来越多。主要有:面对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郭美美”信任危机持续发酵、我市构筑大慈善工作格局等影响,社会化、市场化的筹资救助手段如何建立?面对“三救、三献”等核心职能加快发展,影响越来越大,群众参与面越来越广,机制化、长效化手段如何探索?面对互联网普及、新媒体运用广泛,加强人道传播、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如何实现?面对人员增多但新人、新单位等现实条件,同时党委政府所要求和赋予的群众路线教育、文明城市创建等中心工作增多,内部运行效能如何提升?面对爱心人士和社会群众公信力要求的提升,爱心资金管理如何确保“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等等,这也是我市红十字组织在困难重重中寻求突破和转型的重要阶段。
(二)主要经验
(1)坚持依靠党委政府支持与广泛服务社会相结合。一直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红十字工作。2008年以来,以市委市政府和两办名义多次下发政策性文件。2012年,将造血干细胞捐献采样登记纳入各区、县(市)目标责任制考核。2013年4月,市政府还将红十字救护培训纳入十方面民生实事工作之一;各区、县(市)也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制定救护培训相关文件,将造血干细胞采样登记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依托党委政府的支持,全市红十字会结合实际,积极参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特别是围绕社会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帮助解决民生问题,如市本级的冠名助医活动,设置结核病人关爱资助、特困人群分娩优惠服务、癌症病人关爱资助、脊柱关节置换病人关爱救助服务等项目,截至2013年6月已惠及困难人群186926人次。各区、县(市)也设置“华通”医疗救助、“国祥”艾滋病关爱项目等,为更多的群众送去了温暖。
(2)坚持集聚爱心资源与保障社会公信相结合。依托绍兴这座全国最高的七星级慈善城市,我市红十字组织周边也集聚着一批爱心企业和人士,如理事会中的企业家团队。同时,全市红十字会坚持“公开透明、规范有序”,把打造阳光体系作为生命线,要求项目执行单位将项目上墙宣传,对每一例受助对象登记造册,及时上报并在红十字专题网站公示,年底在媒体公告,在一年一度的理事会审议;把每个项目一年的受助对象汇总后装订成册,分别送呈各个项目的冠名企业(个人)审核。此外,还建立由市纪委、审计、财政、卫生等相关部门和冠名企业、项目执行单位代表等参与的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定期听取汇报和进行明察暗访。
(3)坚持弘扬人道精神与倡导文明风尚相结合。我市红十字会在推动人道精神传播中,始终立足自身特色,紧扣风尚文明主题,做到推动人道传播和推进文明创建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近年来我市各级红十字组织陆续推出的“最美红十字人和事”主题,涌现出的器官捐献者家庭、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优秀红十字志愿者等,均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各区、县(市)的高度认同,被评为“市长奖”、道德模范和“十大杰出青年”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其中器官捐献者孙宸家庭的感人事迹被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社科联等部门推崇,组织社会各界代表专题开展座谈讨论,绍兴日报专版介绍。市红十字会本级以“弘扬红十字精神、助推绍兴风尚文明建设”为主题,开展网络直播活动,进一步在全社会传唱了红十字好声音。
(4)坚持规范体制机制与加强自身建设相结合。自理顺体制以来,我市红十字组织高度重视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基金管理、财务管理、备灾仓库物资管理、募捐箱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制度,特别是推动冠名助医项目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专门出台管理使用办法且制定了每个项目的实施办法。加强信息公开,抓好捐赠人和受助人信息公开,完善网上捐赠信息查询系统。注重自身建设,开展文明单位创建,在会机关人员中开展“即时办、主动办、上门办、透明办、务实办”的“五办”教育,推行“热心、细心、耐心、贴心、爱心”的“五心”服务,特别还将红十字系统干部教育纳入市委组织部干部培训计划,对包括各区、县(市)、乡镇干部在内的全系统干部加强教育。
二、红十字会在参与社会治理、服务社会发展中担当了重要责任
1、参与民生实事工作,担当社会平安的“安全器”。救护培训作为政府民生实事工作,仅2013年,全市已开展取证培训14985人,占人口比例的0.3%;救护知识普及培训50393 人次,占人口比例的1.14%。积极参与应急救援工作,于2011年建立《救灾应急预案》,并已经纳入市政府应急预案体系。积极开展域内救灾工作,如2011年的诸暨洪涝灾害中,市红十字会认真地做好上下级红十字会的对接工作和物资发放的联络工作,下拨救灾款物30万元(其中款15万元)用于诸暨市的灾后重建;2013年第11号强台风“海葵”造成我市部分地区灾情时,筹募救灾款物39万余元,及时送往嵊州和新昌灾区。
2、改善贫困群众境况,担当社会和谐的“维稳器”。自理顺体制以来,我市各级红十字组织不断发挥第三次分配中的重要作用,帮助政府化解贫困领域的难题。特别是近几年来,依托项目化救助、博爱送万家等活动,给千家万户困难家庭送去了温暖。同时,新设立青少年白血病救助项目和外来困难重症孕产妇(新生儿)关爱项目,在全市建立41个基层博爱救助金项目示范村,联合开发区、关工委、海外联谊会等搭建筹资平台,深入开展贫困救助工作。
3、发挥志愿力量作用,担当社会矛盾的“化解器”。 通过多年的发展,全市已有红十字志愿服务队215支,注册志愿者3530名;其中市本级26支,注册志愿者1134名。通过规范登记、健全制度、定期活动等,已经成为传播社会正能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
4、传播人道主义精神,担当社会文明的“助推器”。利用每年的“5.8世界红十字日”、“6.14世界献血者日”、“10.31红十字会法颁布日”等重要节日,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截至2013年,全市累计组织广场宣传活动310场次,发放宣传资料50余万份,组织或参与各类红十字知识竞赛10余场,参与群众达40余万人次。同时,在新闻媒体策划系列报道,在电视、电台开设专栏,市本级累计在绍兴日报刊登专版8个,刊登器官(遗体)捐献、博爱送万家等系列报道10余次,全市累计刊发各类报道800多篇。
同时,我市红十字会也存在舆论政策环境不利,组织活力不足,基础保障不实,机制化、长效化手段缺少等问题。
三、加快改革创新,发挥市和区、县(市)红十字会在参与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一)需要坚持的四项要求
1.好的优良传统如何传承。在我市红十字会发展的初创阶段,老红会人秉承让别人奉献、自己首先奉献的理念,发扬“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尝遍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以二、三个人支撑起“三救、三献”的核心业务,铸就了绍兴红十字工作的品牌。面对转型期的发展难题,新红会人更要继承这种精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干劲和韧劲继续开创红十字事业发展新篇章。
2.新的工作活力如何激发。首先要明确自身定位,根据“三救、三献”职能量身订“衣”,切不可面面俱到、包罗万象。要构筑多元的人才队伍体系,建立职业化、社会化、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要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3.社会爱心资源如何集聚。要建立广泛联系联络爱心企业和人士的沟通渠道,建立爱心人士资源库。要寻求市场化的出路。实施公益“零门槛”制度,开展救助项目市场招标。创新项目化的运作方式。推动小额冠名救助项目,支持开展“微公益”活动,建立网上公益平台。
4.内部运作效能如何提升。要坚持项目化运作手段,减少中间环节,提升运行效能。要搭建服务平台,开展窗口式、柜台式服务,便于爱心人士和群众上门办事。要提升能力水平,加强干部队伍教育,开展一站式服务,确保以优质、高效的服务水平取信于民。要坚持一流管理,通过电子化、信息化手段,确保公开透明、规范有序,努力打造阳光平台。
(二)下一步工作方向
一是量力而行做盆景。在红十字会的初创阶段,要敢做、善做“盆景”,通过引领和示范,带动全社会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扩大影响力。但面对新的转型发展期,红十字会更要种“花草”,面向全社会开展群众化的活动,提供普惠性的服务,让更多的人受益。一要适度创建精品项目。以“可看、可听、可学、可推广,群众得实惠”为原则,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把传统项目做精、做特、做出影响。如在继承冠名助医项目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博爱救助金项目;在巩固青少年现场救护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打造新的基地品牌项目;深化挖掘红十字青少年“日行一善”道德实践品牌;打造特色化、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提供菜单式服务等。二要坚持社会化发展方向。重全民参与,让全民受惠,开设更多普及面广、受益人群多、社会影响好且老百姓乐于接受的服务品牌和项目。如推动现场救护培训普及化,让“人人学急救、人人可救人”成为自觉行动,新建事关民生问题的养老、康复等社会公益事业,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惠民生活动等。三要探索长效化工作手段。坚持党委政府引领、红会自身努力、社会广泛参与,通过依托市场、新建机制、集聚资源等,推动“三救、三献”工作长效化发展,形成可持续影响力。四要提供便民式服务窗口。坚持“开门办会”,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发挥红十字会的优势,主动承接政府在社会民生领域的职责,围绕爱心款项接收、群众上门救助、救护培训申请、器官(遗体)捐献登记、志愿者招募等开设专门窗口,实现登记、接收、审核、实施等一体化,真正打造优质高效的爱心平台。
二是全力以赴抓传播。要通过开展有特色,富有影响力、感染力的活动,最大程度地集聚社会群众支持并参与红十字事业。一要多渠道展示红十字文化。要主动将红十字文化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范畴,依托电视电台、报刊和网络等媒体,利用重要版面和时段,在全社会传播红十字运动知识、应急救护知识、健康防病知识等。二要广泛传播红十字正能量。重点围绕“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面向普通群众宣传,逐步培养高尚的公共道德意识;积极面向企业家和爱心人士进行宣传,引导他们形成履行社会责任的价值观;面向红十字青少年进行宣传,引导他们从小培育并逐步形成关心他人、互助互爱、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行。三要努力集聚红十字最美典型。要积极挖掘和培育“红十字好人”,通过对捐款捐物、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和器官(遗体)等无私奉献典型事迹的宣传,让人们见贤思齐,学习先进。
三是想方设法聚爱心。坚持“政府引领出一点、部门合作筹一点、大众捐助集一点”的长效筹资机制。一要争取党委政府重视,建立人道公益捐赠资金。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依托财政专项资金和彩票公益基金建立专门的人道公益或生命关爱救助项目。二要依托爱心企业支持,建立特色化社会救助项目。主动与爱心企业联系推荐,解决他们参与公益的内心疑虑,精心设计一些项目载体,主动开展合作对接,经常性进行反馈沟通,不断打造的精品救助项目。三要主动点燃公众热情,积极打造“微公益”项目。要支持开展“博爱一日捐”活动,支持中小企业和民间人士建立微小公益救助项目,开展微动力志愿服务。
四是公开透明为公众。一要严格捐赠资金项目管理。按照法律规定构建全方位的监管体系,构筑法律、政府、社会和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综合性监督网络。二要注重打造信息化的监管平台。要将红十字会信息化建设纳入当地信息化及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总体规划,支持红十字会建设信息查询平台。按照规定严格执行信息公开制度,做到资金募集、财务管理、招标采购、分配使用等捐赠信息公开透明。三要主动回应群众关切。要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加强红十字领域的舆情分析,建立绩效考评和问责机制,严格实行责任追究。
五是规范运行提效能。面对社会职能增加、工作人员增多等问题,积极探索社会组织内部管理新模式。重点要理顺政府与红十字会的关系,有效发挥红十字会在人道救助领域中积极作用。改革和完善红十字会内部治理结构,创新管理模式,强化民主决策机制,提高组织执行能力;加大红十字会组织内部上级对下级的财务监督、业务指导、工作督查力度;积极探索扁平化管理模式,合理设置工作流程,减少办事环节,建立“高效、透明、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特别要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结合“社会化”的要求,打破传统的用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