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7岁的厨师永远走了 捐出器官的他 生前曾为献血去减肥

发布时间:2013-08-13发布者: 浏览量:

    “我想,哥哥肯定会同意我们作出的这个抉择。”8月10日下午,在市区文荣医院,胡伟丹低沉的声音中透着坚定。哥哥走了,但他的器官将在三个陌生人身上继续生存。

    胡伟丹的哥哥胡文龙是曙光中学食堂的一名厨师。在旁人眼里,这是一个卖力的厨师。“他有时候从凌晨两三点,一直干到晚上七八点才收工,他炒起大锅菜,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胡伟丹说,这样的劳动强度,很多人难以承受。

    这段时间刚好暑假,胡文龙没闲着。每天去给在市区开面馆的朋友帮忙。本月3日,这个勤快、爱帮助人的厨师出事了。那天下午,他从朋友店里出来,骑着电瓶车往学校去———学校食堂易主,他要去签份劳动合同。但车行至洪坞桥头,一辆转弯的小货车与他相撞。虽然几经抢救,也有省城医院的医生远程会诊,但胡文龙没有逃过这一劫,他的生命定格在37岁。

    胡文龙的亲戚都知道,这已经是胡文龙第二次遭遇车祸,第一次是十年前,那次,他昏迷了20天,大家都觉得不行了,但他挺了过来。这次,脑死亡的事实残酷地摆在了他们的面前。

    哥哥不行了,胡伟丹从医生口中听说了器官捐献这回事。她对器官捐献有点概念,“身边就有朋友,年纪轻轻,因为等不到合适的肾源不能手术”。她觉得,这种做法应该也符合哥哥的心意。她想起今年5月哥哥告诉她义务献血成功时的欣喜表情。一两次义务献血没什么稀奇,但去年胡文龙却被献血车拒之门外,原因是他太胖了,有脂肪肝,血液不符合献血要求。“他那么爱吃肉,自那以后就开始很节制,吃的多是蔬菜。”胡伟丹说,她没想到哥哥会为这个减肥。

    要捐献器官,必须征得直系亲属和配偶、子女的同意。这个“狠心”的想法传到婺城区洋埠镇老家,亲戚们的质疑让本来就悲痛交加的胡文龙母亲摇摆不定。“这个器官为什么不能直接移植给需要的亲戚?”“把身上的器官剜走太残忍了吧?”“他们会不会拿这个器官去卖钱?”不少对无偿献血都难以理解的亲戚听到器官捐献,炸开了锅。

    “这个案例的确有点纠结,在舆论和情感的影响下,有几名家属成员的态度一直反复、摇摆。”金华红十字会志愿者、人体器官捐献专职协调员郑方说,但也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斗争和质疑、解释的过程中,器官捐献变得更加清晰明朗、更加令人崇敬。

    8月10日下午,胡文龙家人作出最后抉择。17时40分,他的双肾和肝脏成功摘取,火速送往杭州,分别移植给焦急盼望它们的躯体。

    这是省内第109例器官捐献案例,在金华市,已是第18例。(金华晚报黄晓华)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