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浙江境内红十字组织有迅速发展的势头,这主要是动荡的时局和混乱的战场,迫使红十字组织建立,展开轰轰烈烈的救护行动,医治伤兵员、拯救妇孺幼童,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在浙江传播与催生。
这一时期的战场救护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特点。
如,对伤兵的医疗救治和疏散安置: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在江浙战场,杭州、宁波红十字分会组编医队,参与战地救护;新成立的不少分会,也都开展力所能及的救援,及时救治和转运伤兵员。
10月22日,上午10时13分由嘉善站开出专车一列,计挂厢车3辆,装载联军13团及151团伤兵37名,内有重伤7名,于下午1时37分运抵上海南站。由驻站76旅军医官江定生派兵士4名,接待照料,并由南区救火会所设沪城红十字会临时伤兵运输处,由该会会长殷受田率同救护队员陆子华、郑鸿钧、蒋茂铄、鲁志献等,到车站将伤兵扶入救护车,载往十六铺红十字分会医治。晚上11时半,又由嘉兴运抵南站伤兵3名,即送红十字分会医治。
1927年1月,因西兴方面联军与革命军已正式开火,宁波红十字分会会员纷纷发起妇孺收容所及救护队。江东方面由陈企白等组织,已将就绪;南门由李蠡等发起,为第二队,亦已着手进行;至江北方面,一队为俞士英等发起,一队为杨槐望等发起,亦均积极进行。
同时,杭州红十字分会成立临时总医院,院长厉绥之、副院长张星一等组织救护队、运送股五组,由医师周师洛等带领看护人及药品等项,出发桐(庐)严(州)金(华)兰(溪)等处进行战地救护,并将沿途之被难妇孺妥为护送,到达安全地点。另有天津济南合组之救护队,于1月5日由总队长郝静存率领,携带救护掩埋各种器械暨药品过沪赴杭,以备疗治被救伤兵。
又如,遣送退伍兵士和被拉夫役:
1925年2月,长兴、吴兴等县红十字分会,将大批伤兵拉夫送至沪城红十字分会,请为转送回籍,以免流落。沪城红十字分会夏、殷二会长派救护队员将该项兵夫分别籍贯,发给船票,送上轮船,令其自行回籍。计前日送出35名,昨日送来已愈伤兵13名。现在仍有伤兵35名,须俟医治痊愈方能遣送。28日,吴兴红十字分会又送到被拉民夫31人,请为转送原籍。经沪城红十字分会询明,有松江28人,枫泾3人,并于7时15分车资遣回籍。
10月,硖石红十字分会以救济军队所招民夫回籍,派郭幼川等代表至总司令部(设在车上),协商相关事宜,由张副官长接见。张副官长以现在前方夫役已经够用,浙江雇来的夫役,总司令早拟陆续遣回为答,特发公函一件给郭幼川等带回复命,并将浙省雇出之大批民夫约600余人(上海约20人),装运一列车,由代表偕同载至嘉兴,分别资遣回籍。
1927年3月17日,杭州红十字分会送出由兰溪等处溃退杭州的退伍兵88名,由宁波乘轮赴沪。其中5名因仍负有重伤,送至红十字会医院医治;其余83名因系北籍,遂由上海红十字会职员鲍康宁、沈金涛两人送至北火车站,代购镇江车票,使之各归原籍。车开之后,该会听闻周泾港稍有阻碍,即以长途电话告知苏州红十字分会,使将83名兵士设法留养,俟车通再遣送镇江。
再如,收容妇孺和难民:
1927年1月,温州红十字分会原址因驻兵关系,迁移永嘉,并在永嘉府学巷潭茶场庙内设一输送卒收容所,接纳输送夫役中漂泊无依者,已有40余人到所请求收容。该分会预备粮食棉衣稻草各物,雇员照料,除设法资送回籍,造册具报告外,相应函请总办事处查照备案。
1月6日,杭州红十字分会第一特别收容所成立,地址设在旧行宫,计收容上四乡避难妇孺幼50余名,并派员赴江干一带招收。至20日已将留养之妇孺,闸口上四乡等处难民先后资送回里。富阳及萧绍各地尚有难民来杭,要求收容,21日即设立妇孺收容所,被难妇孺足容万人,内部设备甚为完全。2月6日,该分会又派会员张妙丰、程子兰前往救济,将富阳第十三收容所大加扩充,以使救回难民,就近收容。
除了忙于实地的战场救护外,红十字会组织也在不断扩大。据记载,至1936年12月,浙江省已有红十字分会共30处,分布于今日的11个设区市。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战地救护培训也在这时现出萌芽,1938年6月,中国红十字会战时医疗防疫队在定海女子小学、沈家门存济医院、紫微民教馆举办“战地救护”训练,传授急救包扎技术和护理知识。
(资料来源:《申报》、《中国红十字历史编年》、《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杭州市志》、《舟山卫生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