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池子华
随着红十字事业的持续发展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推进,一门新兴学科“红十字学”呼之欲出。什么是“红十字学”?为什么要创建这门新学科?怎样推动其走进学术殿堂为事业发展注入“动员剂”?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索。
“红十字学”的概念与起源
无论学界,还是业界,很少有人听说过“红十字学”这一概念。其实,“红十字学”不是新名词。早在1993年,福建省红十字会秘书长何钟生就提出“红十字学”这一概念。
1997年,曾任吉林省四平市红十字会副会长的于清亚在远方出版社出版了名为《红十字学研究》的小册子。在这本小册子中,作者对什么是“红十字学”,给出了自己的解释:“红十字学是研究红十字人道主义、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通过对这门学科的认识和研究,揭示并遵循其客观规律,对事业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同时,于清亚从红十字人道主义的发生、红十字人道主义的发展、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中的社会现象、对红十字人道主义的展望4个方面,对“红十字学”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毫无疑问,人道主义是红十字运动的核心理念,而将红十字人道主义等同于“红十字学”则有失偏颇。尽管作者的研究有可议之处,但其贡献不容抹杀。
2009年4月17日,笔者在《中国红十字报》发表《创建“红十字学”刍议》一文,提出“红十字学”是以红十字运动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由一系列分支学科组成,包括红十字灾害学、红十字法学、红十字管理学、红十字历史学、红十字伦理学、红十字外交学、红十字文化学、红十字传播学等,由这些分支学科组成“红十字学”学科群。这一表述得到学界认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安徽大学孙语圣教授就对红十字灾害学进行系统研究,出版了学术专著。
历史与现实的呼唤
“红十字学”概念提出至今20余年,但依然徘徊在“门外”没有登堂入室,在林林总总的学科丛中没有一席之地,可以说它的学科地位尚未确立。
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离不开特定研究对象自身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红十字学”也是如此。
国际红十字运动已有将近160年的历史,中国红十字会的诞生也110年了,“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人道组织”,积淀了丰厚的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十字组织是全世界影响范围最广、认同程度最高的国际组织”,分量之重,不言而喻。可是相关研究却很滞后,与红十字组织在国内、国际的地位极不相称。创建“红十字学”,强化红十字运动研究,可以说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着眼现实,面向未来,红十字组织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更加凸显。“红十字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运动”,创建“红十字学”,对促进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运动健康、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前景广阔。
人道事业是永恒的世界性主题,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如此。而且人道需求日益增长,越来越巨大,而满足需求的“供给侧”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一矛盾始终存在,并将长期存在下去。如何破解事业发展的难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人道服务,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创建“红十字学”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历史和现实的需要,呼唤“红十字学”脱颖而出。希望学界业界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推进“红十字学”的建立。
当然,一门学科的产生,不是空中楼阁,它需要相对扎实的研究基础。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红十字运动研究日益受到学界业界的重视,相关成果层出不穷,尤其是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成立13年来,已出版著作80余部,填补了许多空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所有这些,都为“红十字学”的创立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创建“红十字学”的条件可以说已经具备。
“纵横交织”的沃土
“红十字学”不仅是中国的,正如红十字会是国际性组织一样,它也具有国际性。但对“红十字学”研究什么这一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整体来说,大致可以分为“纵横”两大板块:“纵”的方面,就是红十字运动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包括对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和对中国红十字会在内的各国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的演进嬗变的研究,会务业务的变迁贯穿其中。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是“红十字学”学科建设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横”的方面,是红十字人道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样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新修订的红十字会法赋予中国红十字会九项职能,哪一项不是千头万绪?由此不难想见研究内容之广泛。在“横”的方面,红十字会“多边关系”的研究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诸如红十字会与政府的关系、与其他公益慈善组织的关系、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与合作伙伴的关系、与媒体的关系、与救助对象的关系等,以及各国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的关系、各国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的相互关系,可以说横向联系编织起一张庞大的“关系网”,这也决定了“红十字学”多边关系的研究成为不能忽视的重要方面。如此看来,“红十字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拓展的空间也很广阔,是一块值得开垦的沃土。
纵横交织的研究内容,意味着“红十字学”学科性质的交叉性,涉及面广,需要相关学科如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灾害学、社会救助学、社会保障学、公共卫生学、伦理学、文化学、心理学、传播学、管理学、外交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理论的支撑,多层次、多角度地对红十字运动进行综合研究。换句话说,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社会科学。正因为综合性强,它才可能生发出红十字法学、红十字历史学、红十字文化学等等分支学科,形成自己的学科群,确立应有的学科地位。
“点线面”的研究策略
“红十字学”的创建以及学科地位的确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比较漫长,甚至需要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但有了明确的方向,就可以一步步接近目标。这就需要学界业界的共同参与,为“红十字学”研究添砖加瓦。研究的介入,可以有很多方式和路径,或者可以归纳为“点线面”的研究策略。
“点”的研究,即具体问题的专题研究,比如中国红十字会“核心业务”三救三献,都是重大课题,都值得认真研究。类似具体问题有很多,近几年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联手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报刊社、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与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上海嘉定、浙江嘉兴、江苏盐都基地共同举办的“‘两论一动’与红十字事业发展”“‘依法治会’与红十字事业发展”“五大发展理念与红十字事业”“红十字会软实力建设”等学术研讨会,都是针对红十字事业面临的具体问题开展的专题研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红十字人道工作领域涉及的问题可谓“繁星点点”,浩瀚无边,只要有心,可以发现无穷无尽的课题有待深入研究。
“线”的研究,即纵向研究、发展研究。任何事物都有发展过程,通过研究,可以探寻事物发展的规律,至少可以发现阶段性特点。红十字运动从无到有,从弱小到逐渐成长壮大,风雨兼程,经历复杂曲折,理应仔细梳理。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从最初出版《百年红十字》到目前承担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红十字运动通史》,总体来说属于此类研究。其实,红十字会工作很多具体会务业务,诸如组织建设、红十字青少年运动、红十字妇女运动、等等,都有“年轮”可寻,它们既是“点”的研究,又是“线”的研究,由“点”到“线”,“点”“线”结合,“红十字学”才有血有肉,丰富饱满。
“面”的研究,即宏观研究、整体性研究。这里既包括“红十字学”学科体系的建设、理论的建构,也包括对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国际联合会以及各国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的全面研究。不过,宏观与案例、整体与区域,都是相对而言的,重点在于要全面、系统。这是“面”之研究的真正意蕴。
“点、线、面”不是绝对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融通、相互支撑的,把点线面有机结合起来,“红十字学”研究才更有深度、厚度、温度。
“红十字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跨学科研究有其内在要求,分支学科的生发就是建立在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之上的。除此之外,特别要强调的是“比较”研究方法在“红十字学”研究中的特殊价值。“有比较才有鉴别”,而从目前的研究状况看,比较研究仍付阙如。“比较”的范围广泛,从大的方面说,可以进行各国红十字运动的比较,包括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在中国范围内,两岸三地红十字运动可以比较,区域之间可以比较,省际之间可以比较,市县之间也可以比较;中国及各国红十字运动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亦可进行纵向比较。从小的方面说,各种会务、业务都可以进行比较。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更好地揭示红十字运动演进的历史轨迹和内在特质。
充满希望的田野
有了创建“红十字学”的愿景,我们应努力促成目标的早日达成。应该说,实现目标的条件和环境在不断优化之中。红十字运动研究在逐渐得到学界认可的同时,业界的研究热情也日渐高涨,《中国红十字报》理论版经常可见来自业界的真知灼见,令人欣喜。人们看到,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值得耕耘。尤其是中国红十字会领导集体,重视理论研究,推动理论研究的开展。其中两大举措尤其令人期待。
一是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参与下,中国红十字会与苏州大学合作共建“红十字国际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红十字大学,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高等学府。学院拟设的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国际人道法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国际交流合作研究中心、南丁格尔护理研究中心、人道资源动员与传播研究中心、应急管理与备灾救灾研究中心等专门机构,可以使理论研究大踏步向纵深和宽广推进。二是即将成立的全国红十字运动研究会,它将凝聚、整合全国红十字研究的力量,凝心聚力,不断取得理论研究的新成果。
两大举措即将落地,必将为“红十字学”学科建设创造良好条件。我们相信,“红十字学”学科的确立并非遥不可及。而“红十字学”的酝酿、产生、成长,也必将为红十字人道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注入“动员剂”。
(作者系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