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重建公信力要解决“五不”问题

发布时间:2013-06-25发布者: 浏览量:

    ■  庄跃勇  
                       

    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中国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3)》指出:中国红十字会社会公信力的恢复和重建之艰难远远超出预期,红会的改革更应争取主动。这充分说明,中国红会这个“百年老店”要重拾公众信任,不仅是一个紧迫的任务,更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仅需要总体部署,更需要从细小做起。当前,重要的是着力解决“五不”问题。
 

    一、在宣传上加大力度,着力解决“不知晓”的问题

    社会知晓率不高,不仅是红十字会工作难以开展的瓶颈问题,也是影响红十字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直接关系到红十字会的公信力。只有不断扩大影响力,才能不断促进公信力建设,保证事业的勃勃生机。

    一是注重普及宣传。特别是针对民众对红十字会的历史沿革、法律体系、工作原则、精神内涵等了解和知晓不够的问题,下大力气抓好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普及,逐步提高社会对红十字事业的知晓率。

    二是加大力度宣传。特别注重在广度和深度上全面推进,既要利用专栏、板报、横幅、简报、晚会等常见形式,又要搭建网络、电视、广播、户外广告“四位一体”的立体式宣传格局,做到宣传到边、工作到底、效果到位。

    三是善于归纳宣传。注意总结归纳红十字事业的有关常识和职能,使人好懂易记、朗朗上口,如博爱三时工程(战时救护、灾时救援、平时救助),博爱三献工程(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器官捐献),博爱三帮工程(帮助最困难的、帮助最急需的、帮助最易受害群体),博爱三救工程(救援、救护、救助)等等,在不断传播中扩大影响。

    四是利用品牌宣传。品牌和典型的社会影响力大,示范性强,社会信誉度高,要抓住品牌不放,发挥创新精神,打造新的品牌,通过品牌效应,增强社会公信力。
 

    二、在筹资上讲究方法,着力解决“不得当”的问题

    一是不摊派,要让捐赠人想捐多少就捐多少。硬性指令、分配指标等强压作风,不仅不能提高筹资能力,还会给捐赠者带来强烈的反感心理。因此,要充分尊重捐赠人的愿望和心理承受能力,以自觉自愿为原则,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前提下,实现“快乐捐赠”。

    二是不欺骗,充分尊重捐赠人的意愿。不少捐赠人捐赠有其目的性,想通过红十字会实现其愿望。利用这种积极性把善款挪作它用,就是欺骗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捐赠人,也影响了捐赠人捐赠的热情。因此,在组织募捐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决不能有任何欺骗。

    三是不折扣,向捐赠人承诺什么就干好什么。这一条至关重要,募捐时向捐赠人信誓旦旦表示要做好某个慈善项目,但在实施过程中常常搞缩水、打折扣,致使好事没有做实做好做到位,严重影响捐赠人热心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因此,要把承诺和践诺高度一致起来,做到不放空炮,不打折扣,把好事切实做好。
 

    三、在财务上透明公开,着力解决“不阳光”的问题

    财务不公开、不透明是最能让人失去信任的问题。必须在不“不阳光”上开刀,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管好捐赠款物。

    一是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按照有关捐赠的法规政策,严格工作程序,建立责任制度,必须坚持手续完备、专帐管理、专人负责、帐款相符、帐目清楚、出具案据等制度。

    二是要有及时的财务报告。实行救灾捐赠款物接受使用信息公开,在媒体上及时向社会公布捐赠款物接受使用情况,主动公开接受捐款的来源、种类、数额和去向,并及时将相关情况向捐赠人反馈,提高捐赠款物的使用透明度,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三是要有准确的会计方法。严格按照捐赠款物的会计运作方法运作,做到不省程序,不减步骤,不怕麻烦,一步一步做踏实。

    四是要有定期的财务审计。积极配合检察、审计等部门的专项检查和跟踪审计,确保捐赠款物按照法规和政策规定全部用于灾区和受助群众,以良好的形象和声誉赢得公信力。
 

    四、在参与上赢得信赖,着力解决“不知情”的问题

    解决公众对经费使用不知情的问题,当前有三种方式可以偿试。

    一是邀请捐赠人全程参与。请捐赠人及时了解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受益者的反映、项目的社会效果以及需要改进的方向。同时,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协调,进一步完善项目。

    二是邀请诸要素全员参与。即邀请媒体、审计部门、捐赠者、合作机构、受益群体参加全过程,及时全面了解掌握情况。

    三是邀请关键时重点参与。即在关键环节、重点时段,让相关人员参与其中,把握公益项目发展的正确方向。
 

    五、在能力上注重提高,着力解决“不会干”的问题

    能力建设包括有必要的设施、充足的经费、流通的信息、高效的管理、廉洁的领导、敬业的员工及专业的素质。从当前红十字会的实际情况看,能力建设已成为影响公信力建设的重要因素,必须把其作为一个长期而关键的问题抓住不放,切实解决“想干不会干”的问题。

    一要提高科学决策能力。以客观事物为前提,以科学方法为手段,做出正确的决策,使好事办得更好。

    二要提高动员协调能力。在任何情况下,都具备动员社会参与救助、救援、救护的能力,能在第一时间发出呼吁,得到社会的积极响应。

    三要提高日常管理能力。管理好救助救援救护的每个环节,使每个公益项目效率和效益最大化。

    四要提高执行落实能力。将每个项目抓到底、抓到边、落实好。

    五要提高控制变化能力。要根据事物的不断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使思路跟上时代的发展,方法适应情况的变化。(作者系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红十字会会长)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