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江干区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 张秋萍
现场应急救护培训是旨在通过基本的自救、互救知识和初级救生技能培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范风险意识和面对突发灾害、意外事件和危重病发生时的应急能力,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在专业救援人员到达之前,利用“黄金救护4—6分钟” 对伤病员进行正确的心肺复苏、包扎止血、搬运等,从而有效地降低灾害事故对生命的危害程度伤害程度。温州动车事故、四川雅安地震等灾害,由于极度缺乏掌握一定自救互就技能人员,导致很多本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急救的伤员失去了救治的最佳“窗口期”。
2013年,浙江省和杭州市相继将应急救护培训纳入“为民办十件实事”项目中,“社区应急救护学雷锋志愿者培训”也列入了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内容,本调研材料以全区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问卷调查、社区座谈、重点人群走访等形式,将我区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现状、问题、建议等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区正全力建设“国内一流现代化中心区”,进一步做好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既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有效载体。
(一) 掌握应急救护知识能有效应对“天灾”。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造成1.5万至3.5万人不同程度受灾,1万多人死亡,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虽然像地震等容易造成重大人员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在我区发生几率很小,但是台风、潮汐、高温等自然灾害也严重地威胁到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特别是今年夏季连续数十天的高温酷暑,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健康。通过应急救护培训,可学习到如何应对自然灾害以及如何最大程度降低自然灾害对人类的损害。
(二)掌握应急救护知识能有效应对“人祸”。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发生各类事故近100万起,公共食品卫生事件时有发生,车祸等意外事故也日益增多,三氯青胺毒奶粉、皮革奶事件等食品安全事件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车祸等意外情况造成死亡13万人之多,伤残70多万人,造成经济损失2500多亿元。在危机时刻来临时,如果能具备初级救护知识,积极应对各种事故灾害,那就能最大程度的挽救生命,减少伤残。
(三)掌握应急救护知识能有效提升公民素养。在许多危机情况下,第一目击者能否提供及时、有效地对遭遇意外人员进行施救,将直接关系到抢救的成功率以及愈后的恢复情况。强化公民的应急救护意识,掌握一定的应急救护技能,形成“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氛围,既是互帮互助人道主义精神的最好体现,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我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现状和特点
(一)培训对象数量增加。2011年至2013年6月,全区累计完成浙江省红十字会救护师资培训101人;完成红十字现场救护员培训3450人,占我区常住人口1%;完成普及性培训1.6万人次,占我区常住人口的5.3%。通过普及自救和互救常识,让广大群众了解掌握初级救护技能,不仅能提高每个公民的自救互救能力,也有利于减轻这些突发公共事件的损害程度,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二)培训对象范围扩大。目前我区群众性救护培训已经实现了在公安、城管、建设工地等重点人群和中小学、社区、大型企事业、政府机关等广大人群的全覆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现了既定的救护培训“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工地、进农村”的既定目标。
(三)培训方式推陈出新。一是创新培训模式。创新性开展“预约式培训”、“菜单式培训”等模式,将常见急救类型细分为20个单元,培训对象根据自身实际“按需点菜”,提高培训效率。二是创新培训载体。积极与区直机关党工委、区党员服务中心合作,开展“救护培训微课堂”、“救护培训进机关”等活动,在机关干部、基层党员干部中普及急救技能。三是开展“以赛促训”。在全市率先举办社区工作者、幼教老师、红十字培训师资应急救护知识技能竞赛,通过理论考试、模拟意外情况处置等环节竞赛,切实提高重点人群应急救护能力的提升。
(四)培训效果成果凸显。近两年内,辖区杭州九中、四季青街道、采荷街道经过红十字现场应急救护培训的现场救护员成功抢救突发心脏骤停的居民及学生,红十字救护员第一时间正确处置避免了悲剧的发生,得到了邵逸夫医院专业医师的高度评价。
三、我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存在的问题
(一)保障经费投入不足。救护培训工作涉及点多、线长、面广,且培训效果不能“立竿见影”的显现,目前区本级财政仅仅勉强保证普及性应急救护培训经费的投入,但对于基层培训点培训器械投入、省市“为民办实事”工程等的投入尚存在一定缺口,无法满足工作需求。
(二)整体普及率不高。目前我区的应急救护培训数量上在主城区处于领先水平,但是总量和结构明显落后于杭州富阳市、宁波鄞州区等先进地区。仅以富阳市为例,应急救护培训范围从青少年学生、涉外企业员工到驾驶员、导游以及社区居民,形成了公益救护培训等规范、高效的应急救护培训考核体系,每一年现场救护员培训领证人数超过1万人,在普及初级卫生救护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减轻减少突发事件中的伤残伤亡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区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公益培训品牌,整体发展规模偏小,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
(三)行业推进不均衡。江干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于2010年12月下发《关于印发江干区开展群众性初级卫生救护培训工作实施计(2011-2015 年)的通知》(江政办发〔2010〕136 号),明确了应急救护培训的目标、责任、要求,但由于部分单位缺乏长远规划及没有相关强制要求等因素的影响,应急救援救护培训工作在部分单位推进迟缓。据统计,截止2013年6月,我区卫生系统医护人员救护员领证率为98.3%,社区工作者救护员培训领证率为32%,教育系统救护员领证率为5%,交警、公安干警、执法队员、建筑工地等高危行业的培训领证率不足5%,重点行业中第一目击者的自我应急救援的意识和能力都还相当淡薄和欠缺。
(四)培训内容“吸引力”不强。通过前期对社区、企事业单位、学生发放的2000份问卷调查分析后发现,目前应急救护培训主要存在内容枯燥、缺乏趣味性;动手操作少、互动性不强;主动参与少、被动敷衍多等不利因素,应急救护培训课程对于普通人群吸引力不强,救护培训品牌在百姓中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不高。同时由于目前应急救护培训师资均为兼职人员,在本职工作与公益性培训时间上有冲突的时候,培训师资很难保证能有足够的时间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工作,从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应急救援救护培训的健康发展。
四、加快推进我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出台扶持政策,加大保障力度。一是加大基层培训点的建设,积极帮助一些尚未设立应急救护培训点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应急救护培训点,尽早完成全区应急救护点的布局建设。二是配套一系列的包括场地、培训师资、志愿者等一揽子扶持政策,确保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更能“接地气”。三是积极开展基层应急救护培训点的星级评选制度,规范和提升基层应急救护培训点的软硬件实力。四是秉持优劣分明的原则,对一些基层特色突出、有一定社会影响力或取得突出社会效益的培训点给予专项奖励或特殊补助。
(二)制定专项规划,规范行业发展。一是统一加强对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统一管理,按照“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材、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考核发证”四统一要求,使应急救护培训工作走向“专业化、优质化”。二是根据各街道、镇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制定应急救护培训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本辖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合理统筹布局,形成有序发展的宏观格局。三是研制社区、村应急救护培训点的标准化建设模板,全面提升社区、村应急救护培训点硬件建设水平。
(三)加强技能培训,提升整体水平。培训师资的素质高低是决定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成功与否的第一要素,不仅包括师资授课水平、现场互动等,还包括师资的亲和力、专业素养等。一是需要通过专业化的培训,对应急救护培训师资特别是骨干师资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提升授课能力、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外。二是通过鼓励和引导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一支热心公益、甘于奉献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使其在开展应急救护培训中既能主动热情地与学员沟通,又能提高听众的满意度,通过合适的途径和方式来准确、到位地传递应急救护培训内容。三是鉴于目前授课师资均为兼职人员,应特别加强授课等工作的保障力度,合理安排授课时间,使其能全身心投入培训工作中。
(四)开展宣传推介,加强市场营销。一是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制定统一多样、高效长远的宣传促销方案,提升我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品牌影响力。如举办重点人群的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比武等形式,提升居民对应急救护培训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二是加强交流与合作,包括与周边先进地区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通过与各类企业、旅行社、部门的合作,承接单位专项培训活动。三是举办参与性强的活动,如家庭应急救护知识比赛、“救在身边”征文比赛等,有效提升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