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洽卿:“输财报国”的“海上闻人”

发布时间:2018-11-19发布者: 浏览量:

    ■ 郭进萍 池子华

    1936年10月1日,为庆祝上海商人虞洽卿70岁生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决定将西藏路改为虞洽卿路,并举行了盛大的命名典礼。

    在洋人盘踞的公共租界,以虞洽卿的名字命名一条马路,可见虞洽卿声名之隆。而他与红十字会的缘分,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与蒋介石交好,主持修正红会章程

    虞洽卿(1867—1945),名和德,浙江镇海龙山(今宁波慈溪)人,近代著名实业家,1923年当选为上海总商会会长,曾担任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名誉副会长等职,以“海上闻人”名闻遐迩。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张竹君女士创建中国赤十字会,虞洽卿出任董事。1917年,天津发生水灾,他向红十字会捐款500元。1918年,美国红十字会计划在中国设立办事机构,他努力玉成。

    1919年,虞洽卿正式加入中国红十字会,担任中国红十字会财务股股员。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他多方筹备米面等物资,参与红十字会赈济日灾活动。

    由于虞洽卿崇高的社会声望和长期热衷红十字事业,1928年9月21日他被中国红十字会常议会票选为驻沪副会长。任期内,他致力于整顿红十字会内部人事与规章,推动红十字会改革。

    对于红十字会当时的主要工作方向,虞洽卿持不同观点,并能直言提出。1929年6月,西北、华北旱灾,中国红十字会成立筹赈委员会,虞洽卿直言不讳:“红会每年之收入捐款,完全被筹赈处支用。不出数年,必当提取净尽,届时点金乏术,红会非倒闭不可!”

    8月6日,为表示抗议,虞洽卿辞去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职务。“红会章程,尚沿前旧章,既与现时不合,而内部事权不一。”他在辞职电文中明确表达了辞职原因。

    虞洽卿在商界地位崇高,与蒋介石也颇有渊源。他辞职的消息,引起国民政府的高度关注。11月4日,外交部国际司长嵇镜、内政部参事杜曜箕、卫生部医政司长严智钟等3人赴上海,向红十字会方面表示,“该会名称章程,似不适用,召集会员大会,为期太久,拟为修订章程”。

    在国民政府的介入和支持下,虞洽卿风光复职。他坚持尽快修改章程,组织临时执行委员会,并郑重表示:“红会系国际事业,绝不能凭少数人包办把持,章程不修改,绝无办法。”矛头指向常议员兼筹赈处主任江趋丹,并在报上公开指责江趋丹把持会务,独断独行。

    在此情形下,筹赈处登报宣告结束,并移交常议会接收。随后,虞洽卿组织对章程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正,并于1930年9月22日常议会通过后呈报国民政府备案。其中第一条改为:“本会为国际上慈善法团,由本会会员组织之,定名为中华民国红十字会,简称为中国红十字会。”

    淞沪抗战后,毁家纾难平粜粮价

    1934年9月,中国红十字会换届,虞洽卿不再担任红十字会副会长一职(1943年受聘为名誉副会长),但“红人”本色不改。

    1936年11月18日,全面抗战爆发前夕,虞洽卿会同黄炎培等人发起成立“上海市救护事业协进会”(1937年7月20日改名为“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市救护委员会”),并在总会支持下,先后开办4期救护训练班,培训200余人,为抗战救护作出准备。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结束后,数十万难民和伤兵涌入租界,亟待救恤。虞洽卿在当局支持下,成立上海难民救济协会,亲任会长,并成立劝募委员会,筹款募捐。上海难民救济协会接替上海国际红十字会担任难民给养工作,与其他慈善团体合作,设立难民收容所40余处,先后收容8万余人。

    面对接踵而至的粮价飞涨、民生恐慌问题,虞洽卿倡议举办上海平粜会。他毁家纾难,将房产作抵押,借款60万元,同时募集近百万元款项,以备购米之需。

    此外,虞洽卿向行政院申请1万元英镑外汇,设法获得进口西贡米免税权,并用自己的船队先后多次从东南亚各地运来大米,由米店大量平价卖给上海市民。其后,他又将平粜范围扩展到镇海、宁波、三北等地,以市价对折出售给当地贫民。

    1945年4月26日,虞洽卿病逝于重庆。蒋介石题赠“输财报国”匾额,表彰他对抗战作出的贡献。中共在重庆负责人登门吊唁。中国红十字会常务理事王晓籁等17人组成治丧委员会,对虞洽卿的去世深表哀悼。

    (作者分别为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博士生;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